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与第三世界外交
中印边界问题
发布时间: 2011-01-25    作者:国史网编辑    来源:国史网 2011-0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陆军少将班内吉:印军只是在追赶中国

“在印度人看来,中国人已经通过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建设军事能力等为战争做了很好的准备,印度目前在中印边境加强军备仅仅是在追赶中国。”

现任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主任的迪班卡·班内吉是一位退役的陆军少将。1962年中印军事冲突时参与作战的主力便是两国的陆军,1962年之后两军便中断了来往。让班内吉最为荣耀的是,18年前他曾经作为首位印度将军受邀访华,“这是中印两国将军在时隔34年之后第一次见面”。

班内吉告诉本报记者,在其40年军旅生涯中,曾经去过中印边界无数次。“那都是在海拔很高的荒芜地区”。“驻扎在中印边界地带的两国军人每年都会选在不同地点定期会面,通常是一年四次。所有会见都是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双方在舒适的小屋中轮流作为东道主接待对方。”“我们不仅会在陆军和海军联合演习上比试技能,也会在其他互访或者在联合国国际维和活动中谋面。中印两国军人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职业素养。”

在谈到印度最近在中印边境地区加强军力时,班内吉说,“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藏以非常快速的步伐发展军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国修建了青藏铁路。中国的发展速度实际上远远超过印度。印度目前在中印边境加强军备仅仅是在追赶中国。”班内吉认为“中印两国目前均在边境保持着大规模军事部署其实很令人遗憾”。“我觉得在边界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双方都不会减少军事部署的数量。作为一个好士兵,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各自长官的指挥,采取必要措施保卫各自边界。在印度人看来,中国人已经通过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建设军事能力等为战争做了很好的准备,而中国人肯定猜疑印度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中印双方彼此应该非常克制。”

班内吉还对中国一些专家描述印度加强军力威胁中国感到失望,并且为印度增强边境军力辩解称,“印度在‘阿鲁纳恰尔邦’的确提出了增兵计划,但那些计划要过很多年才能具体化。中国的有些忧虑实际上是想像中的,印度在边境增加军备并不是针对中国所采取的任何进攻行动,而仅仅是在加强自身国防能力。”

 

空军准将辛格:担心中国如何使用力量

“以敌视的态度对待中国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然而不理会军力的失衡也是不谨慎的。”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前所长、空军准将贾斯吉特·辛格,格外关注中国的空军力量。他赞成印度发展先进的反导系统,以防范可能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导弹攻击,并且也乐意推动印度空军与美国空军之间的联合军事演习。

他曾对印度2025年的国家安全环境进行了分析,当中也特别提到了中国。他指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未来10年仍然会位于印度之前,但这并不会对印产生不利的安全挑战。除非边境等特定区域的军事力量严重失衡。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影响未来安全环境的不是中国力量正在不断壮大,而是印度还无法确定中国在下个10年将如何使用其军事力量。

贾斯吉特·辛格进而阐明了令印度最为担心的问题:“当中国军力持续增长时,印度的军力却从1987年之后开始下降……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军力失衡,并正在快速地向印度作战方面的弱项转移,尤其在防空与天空领域更为明显。而未来战争中,空军力量是制胜的关键。毫无疑问,印度必须继续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减少潜在冲突。以敌视的态度对待中国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然而不理会军力的失衡也是不谨慎的”。

3、贫民窟里的军事富翁 评看印度三军

海军:潜艇和航母都要国产

5万人

共有4大海区司令部

150多艘各型战舰,包括一艘航母

陆军:在争议地区频频增兵

100万人

共有6个战术司令部

弹道导弹打击范围将超3000公里

空军:飞向超洲际空间作战

17万人

共有5个地区司令部

拥有飞机1700多架

(注:原报道《中印边界问题》上传于2010625日。)

    1. 中印边界问题学术史述评(1956~2013)
    2. 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1953年10月21日电报探析
    3. 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背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