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国际战略的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者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构成因素的分析,多集中于大国关系、意识形态、国内政治等方面,以第三世界为研究重点的文章并不多。本文旨在对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第三世界因素作一初步考查。
一、影响毛泽东对第三世界认识的几个因素
国际战略,包括对国际社会所处时代和基本发展规律的认识,包括对国际格局的判断以及在此判断下所制订的对外关系原则和方针政策。
毛泽东对国际格局的判断和所采取的相应对外政策,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然而,毛泽东对于国际社会所处时代背景的认识,却根源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列宁主义理论。特别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和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的判断,对毛泽东的时代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将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早在1926年,毛泽东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1]。1940年,他又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观和国际战略思维始终建立在这一判断基础上,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制度走向全部崩溃的时代”[3]。因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所以“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虽然在不同时期,这一判断有所差别,对战争估计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对革命的向往和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始终占上风。邓小平后来回顾道:“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2]在“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时代观和战争观的背景下,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充满着革命激情。无论是“中间地带”理论中对两大阵营对峙的分析,还是“三个世界”划分中对于霸权主义的批判,都或多或少地建立在支持“世界革命”和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这一前提下。
另外,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思想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模式。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是善于灵活应用统一战线策略的大师,表现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统一战线思想在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应用也是由来已久,无论是“中间地带”理论还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都是一种对国际力量进行敌我划分的方法。
“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是中国国内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也是国际战略调整与转变的十年。在这个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都出现了分化;民族民主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高潮;中、美、苏三国关系有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当时西方流行的“三个世界”理论已将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称为“第三世界”,这和毛泽东70年代初形成的“第三世界”的概念基本吻合,因此本文就将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简称为“第三世界”。经过这十年,毛泽东的国际战略不再把中国列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将中国明确划归为第三世界,并对于第三世界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赋予了殷切的期望。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的国际战略,都没有摆脱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维方式,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都是在毛泽东这一思维模式下形成的,有相似的时代判断和斗争策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比较这两大理论,无论是对世界政治力量的划分还是“世界革命”的目标和方式二者都有了巨大变化。相应的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盟友和对手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可以说,毛泽东的国际战略从建国初的“中间地带”理论发展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战略转变。而1956年以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以前正是这一重大转变的酝酿期。那么,在这十年中,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是如何逐渐调整的呢?这其中第三世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毛泽东对第三世界认识的变化及其国际战略的调整(1956—1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