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外交大事记
中国外交大事记
发布时间: 2009-09-05    作者:张清敏    来源:国史网 2009-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9年10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2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接受苏联政府委托致电周恩来外长,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苏联方面宣布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召回苏联驻广州外交代表。3日,周恩来复电葛罗米柯,同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标志着1945年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保障两国安全,发展两国友谊与合作,促进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1950年10月8日 在美国和韩国军队已经部分越过“三八线”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同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中国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
  1950年11月28日至12月19日 1950年11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中国提出的“美国武装侵略台湾案”时,中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慷慨陈词,控诉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罪行。11月30日,鉴于美国代表奥斯汀力图将安理会的讨论转移到美国所提出的“控诉对大韩民国的侵略案”的议程,伍修权在案例会上再次发言,指出朝鲜问题的真相是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12月16日,伍修权在联合国召开记者招待会,再一次坚定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国代表团在此次联合国大会上,充分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尊严。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和“联合国军”代表团正式签字,尔后将签字文本分别送交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签署。协议自27日22时起生效,其内容共5条63款。根据协定,双方控制下的一切武装力量自协议生效之时起,完全停止一切敌对行为。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1953年12月31日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以印度大使赖嘉文为团长前来商谈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关系问题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并指出: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两国间的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第二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周总理同上述两国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一直是我们处理国际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1954年4月26日 按照柏林会议的决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国联大厦如期开幕。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总理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参会。这是新中国首次派团参加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以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高超外交艺术,同其他与会国一道,排除了美国的干扰,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4月18日 在印尼万隆举行的第一届亚非会议开幕。我国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是战后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而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以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挫败了美国破坏和分裂会议的图谋,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为加强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8月1日 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会谈双方是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后由续任驻波兰大使王国权担任)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会谈有两项议程,一是双方平民回国问题。二是双方有所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在第二项议程下,各方均可提出应予讨论的直接牵涉到中美双方的问题。9月10日,双方就第一项议程达成协议。而在第二项议程上双方陷入了僵局。至1970年2月20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共进行了136次。这成为中美两国保持接触、交换意见的途径。
  1958年8月23日 第三次台海危机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当天中午开始炮击金门、马祖,两个多小时里,共发射炮弹三万多发,重创金门之敌。美国急忙从中东地区调兵台湾海峡,并派舰队为国民党军队护航,后美军又从中东调来大批海空军力量。为了避免中美发生直接冲突,我国政府于10月6日上午发布文告,宣布暂停炮击金门,第三次台海危机宣告结束。“八二三”炮战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美国企图在台湾海峡划线,制造“两个中国”的立场。
  1959年8月25日 印度挑起中印边界流血事件。当天,印度用武力打破边界现状,在中印边界东段,印军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入该线以北的中国西藏马及墩的朗久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开火,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还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之后,印度又接连挑起边界流血事件。1962年,印度又进行大规模军事挑衅,中国被迫自卫还击。边界问题一直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1960年7月16日 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当天,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回苏联专家,并终止按照协定应派来中国的大批专家。虽然中方表示了诚恳的挽留意愿,但是苏联以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在一个月时间内,全部撤走了在中国工作的1390名苏联专家,撕毁了中苏两国签订的12个协定,废除了200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这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加重了当时经济困难的局面,把中苏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展现在了世界各国面前。
  1963年底到1964年初 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亚非国家,掀起了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二次建交浪潮。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又先后访问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10个非洲国家;接着从1964年2月14日到2月26日访问了缅甸和巴基斯坦;从26日到29日又和宋庆龄副主席一起访问了锡兰。这次亚非13国之行,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64年1月27日 中国和法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同时发表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并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撤走了在法国的大使馆,中国驻法临时代办处搬到了巴黎。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这对于中国加强同西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对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1969年 中苏边境问题激化。3月2日和15日,大批苏联军队两次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军对入侵苏军进行了顽强反击,保卫了祖国领土。这就是著名的“珍宝岛事件”。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一再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苏联方面立即停止这种严重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珍宝岛事件后,中苏边境紧张局势继续发展。8月13日,苏联在新疆制造“铁列克提事件”,又一次制造了严重的边界流血事件。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讨论两国关系的紧迫问题。10月,中苏边境谈判在北京恢复。

   1970年10月 中国援助非洲国家的坦赞铁路正式开工。该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迄今为止是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赞比亚出口铜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当时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封锁,保证了赞比亚的主要收入来源。坦赞铁路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1971年4月6日 中美“乒乓外交”。中国决定邀请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一消息引起了全球的极大关注,人们认识到这是中国为恢复中美接触而传达的一个重大信息,这就是著名的“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1971年10月25日 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十六届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在乔冠华的率领下,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这是中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它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国际反华势力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图谋的彻底破产。此后,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从而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1972年2月 中美关系取得突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国务卿罗杰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等人的陪同下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于28日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在《上海公报》中,美国第一次公开正式表示,它认识到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肯定了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从台湾全部撤出的最终前景。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2年9月 中日邦交正常化。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9月29日,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中日《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不正常状态,使进一步发展两国和平友好关系有了良好开端。这对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继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中国外交上的又一次胜利。
  1974年2月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毛主席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向外宾阐明了三个世界划分的问题。“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成为很长时间内指导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思想。
  1978年8月 中日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访日。两国在东京交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书,《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发展。它为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为进一步发展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也将对维护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
  1978年12月16日 中美正式建交。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声明指出,自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两国关系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随后,为了进一步增进中美双方的了解,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邓小平副总理于1979年1月29日至2月4日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这不仅需要国内有正确的政策,而且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经过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中国领导人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一科学论断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为深远,从此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79年2月17日 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对于越南当局的武装挑衅行为,中国边防部队奋起自卫还击。从2月17日日起,在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里,中国边防部队重创越南军队,之后全部撤回中国境内。这种自卫还击的正义行为,打击了越南当局的嚣张气焰,支援了柬埔寨人民反对越南入侵的斗争,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赞许,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9年 “搁置争议,共同开放”思想的提出。面对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不同主张,5月31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来华访问的自民党众议员铃木善幸时表示,可考虑在不涉及领土主权情况下,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6月,中方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向日方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的设想,首次公开表明了中方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立场。80年代,在处理南沙群岛问题时,邓小平在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会谈中,又多次提出这一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一直成为中国政府处理领土问题的指导原则。

   1982年3月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他一方面攻击中国政府,另一方面又谈到苏联愿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个讲话同以往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国的谈话有很大的不同,强调了改善苏中关系的愿望。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并提出了双方举行磋商的倡议。随后,中苏特使磋商开始在两国轮流举行。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为中苏关系解冻创造了条件。
  1982年8月17日 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在公报中,中国政府重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政府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国政府进一步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至此,由于美售台武器问题的谈判告一段落。
  1984年12月11日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中国总理赵紫阳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联合王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止的过渡时期内,英国政府负责香港的行政管理,中国政府予以合作。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中英联合声明》与1987年4月的《中葡联合声明》一起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从而为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7月28日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在谈到苏联对于亚太地区的政策时,他明确表示:“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和在任何级别上同中国最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的补充措施问题。”这标志着苏联对于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障碍方面开始挪动。中国领导人对此表示欢迎。同年9月,两国外长商定于1987年恢复中断了近9年的中苏边界谈判。中苏关系出现了改善的气氛。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同邓小平举行了最高级别的会晤,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在戈尔巴乔夫访华结束时,双方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公报》内容涉及中苏两国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中苏关系的未来发展、中苏边界问题等多方面内容。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我国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为我国赢得了一个有利于建设的国际环境。
  1989年6月 中国发生了“六四风波”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严厉的处置。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竟以此为借口,以各种方式对我国施加压力,并对我国实施联合“制裁”,使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本来比较平稳的关系出现波折,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中国政府“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在坚定自己路线的基础上,与西方国家进行了严正交涉,使西方国家的制裁在很短时间内就以失败而告终。

   1991年5月1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访问苏联。这次访问,是对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访华的回访,也是中苏两国自1989年恢复正常关系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对苏联的首次正式访问。期间,两国外长签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
  1991年12月27日 苏联解体,中国承认俄罗斯联邦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时,中国宣布承认乌克兰等其他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为独立国家,并先后同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中俄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1992年底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俄,双方签署了第二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24~26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再次访华,与江泽民主席就建立和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两国在各领域的双边合作进行了会谈。
  1992年9月2日 美国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价值69亿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150架F-16战斗机,8年内陆续交货。这是对中美“八一七公报”的背离,粗暴干涉了中国的内政,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随即法国也步美国后尘,售给台湾60架“幻影”2000战斗机和6艘“拉斐特”级隐身护卫舰。在售台武器问题上,中国政府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着坚决斗争。
  1995年5月 美国政府决定允许台湾“总统”李登辉赴美作“私人访问”,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是美完全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根本原则,损害中国主权和破坏中国和平统一大业,明目张胆地制造“两个中国”的极为严重的行动,从而导致中美关系跌到1989年以来最低点。对此,我国政府做出了强烈反应,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并在台湾海峡附近海域进行了四次军事演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在东海海域进行演习,史称“第四次台海危机”。
  1995年9月4—15日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8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和专门机构及有关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7万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空前、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政府承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国际会议。本次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对下一世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是世界妇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7年6月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了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亚洲多个经济体,造成重大损失。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一做法被认为是中国防止了另一轮贬值的负责任行为。中国还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泰国提供的一揽子救济计划捐献了10亿美元。中国的行为为亚洲地区的经济稳定和恢复做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首次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和赞誉。
  1997年7月1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6月30日午夜,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凌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别行政区行政会成员、临时立法会议委员以及特别行政区法官宣誓就职。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获得了成功,标志着中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对世界和平与进步的重要贡献。
  1998年1月1日 中国与南非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与非洲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有力地打击了台湾当局的“弹性外交”。至此,中国已经同世界上所有大国建立和保持了外交关系,并为中国同非洲各国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此后,中国领导人多次出访南非,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国的友好合作。
  1998年11月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日本进行了访问。中日双方发表了《关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在宣言中,日方对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都进行了阐述。江泽民主席的这次对日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对日本进行的国事访问,《中日联合宣言》是继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发表的中日间的第三个基本文件,为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9年5月8日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死亡,2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受伤,使馆馆舍严重毁坏。对这一违反国际法、侵犯中国主权的野蛮行径,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严厉的谴责和强烈的抗议。江泽民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并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提出了四项严正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这一暴行承担全部责任。中美关系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1999年11月10日至15日 中国政府代表团同美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问题举行谈判。11月15日,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至此,中美两国正式结束了双边谈判。中美两国签署上述协议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取得了一个双嬴的结果,有利于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有利于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2月19日夜,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参加下,中葡两国官员在澳门举行了隆重的政权交接仪式,接着举行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各个部门官员的宣誓就职仪式。澳门回归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完全结束。同时,这使“一国两制”设想又一次成为现实,为中国人民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了范例。

   2001年6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1996年形成了“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4日—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次日,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001年4月11日 中美撞机事件发生。美国一架EP-3型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以东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撞击中国歼八飞机,造成中方机毁人亡的惨剧。事后美国飞机未经中方允许,擅自侵入中国领土,迫降在中国海南岛陵水机场。这件事情引起了中美关系的轩然大波。美国政府一开始态度蛮横,拒不道歉,后在中国政府的坚决斗争和国际舆论压力之下,才不得不表示非常抱歉。此后,中国政府从人道主义出发,释放了侵入中国领土的美国机组成员。对于美国已经损坏的飞机,则容许其自行将之拆卸,运回本国。中美撞机事件对两国关系构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2001年7月13日 北京申奥成功。北京时间晚上十点,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以超过半数的优势赢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奥运会这场世界性体育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圆了我国的百年奥运梦想,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肯定。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中国从1986年7月提出复关申请,经历了历时15年的入世谈判。入世后,中国政府将开始行使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的权利,包括享受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等,同时也将承担起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相关义务,包括按照入世时间表的安排,取消一些限制开放的经济领域。在入世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不仅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逐渐加大。中国入世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2002年4月11日—14日 博鳌亚洲论坛首次年会在海南省举办。参加这次年会的2000名人士中,既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现任及前任政府首脑、各国政府部长级高官,又有世界银行等世界组织负责人、世界五百强企业及亚洲知名企业领导人,还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此后,博鳌亚洲论坛逐渐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对话平台。
  2002年12月3日 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中国经过激烈的竞争,经过四轮投票,成功获得201 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3年8月27日 第一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召开。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在中国政府积极斡旋下,最终促成了由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参加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迄今,六方会谈已在北京举行了六轮。“六方会谈”有助于维持朝鲜的稳定局面,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总体态势。中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许。
  2005年4月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 《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9月,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和谐世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贡献。
  2006年11月3—5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这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最多的一次盛会,非洲4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北京,围绕“友谊、和平、合作、发展”这一主题,就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推动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进行平等磋商,达成广泛共识。峰会闭幕前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中非以政治文件的形式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次峰会是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非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6年11月9日 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特别会议上,中方候选人、原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香港特区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新任总干事。这是中国首次提名竞选并成功当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最高领导职位,体现了中国多边外交成就,也是一国两制的重要成果。
  2007年4月11日—13日 温家宝总理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融冰之旅”。期间,温家宝总理会见了明仁天皇,与安倍晋三首相举行会谈,发表《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双方明确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内涵、框架和重点合作领域,制定了加强两国各领域合作的一系列措施。温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了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出席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启动会议及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并与日本国会、政党领导人会见,与日本民众进行了广泛接触。温总理此次访日确立并推动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07年8月23日 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成立。在此前后还颁布了新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新指南明示了领事保护的职责,增加了出国前后的提醒,扩充了常见的问题,在最后还增加了中国驻外使馆的联系电话及有关部委的网站。与原领事保护处相比,领事保护中心人员扩充为15人,职责方面更加强调协调能力。领事保护是外交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领事保护中心的成立正是“以人为本”理念机制化的重要表现。
  2008年5月6—10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国际舆论称之为“暖春之旅”。在短短五天时间里,胡主席密集出席了55场活动。先后会见了明仁天皇、福田首相、参众两院议长等政界要人,参加了一系列民间活动,与日本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此次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日两国政府达成了多项共识,签署了《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发展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这是继江泽民主席1998年访问日本10年后,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对日本进行的国事访问,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8年8月8日 北京奥运会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80多国政要来华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和相关活动,他们当中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理普京、法国总统萨科齐等联合国安理会“五常”领导人。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派团参加盛会,奥运会期间,境外来京人数达到50万至55万人次。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方式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举办奥运会是为全世界、全人类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做贡献。这次“奥运外交”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促进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交往,成为2008年中国外交的亮点之一。
  2008年10月24—25日 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亚洲16国、欧洲27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东盟秘书长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出席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本次会议是亚欧会议第二轮扩大后45个成员国领导人的首次聚会。首脑会议的主题为"对话合作、互利共赢"。与会领导人将围绕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领域进行深入讨论,包括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这次会议富有成果,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和《主席声明》等三个成果文件,还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多项合作倡议。这次会议的丰硕成果必将对亚欧会议合作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08年11月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外交。胡锦涛主席应邀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协调对话,改革完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联合应对挑战,遏制危机蔓延,刺激经济增长,维护了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得到各方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
  2008年12月 中国政府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从海南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军舰的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中国军队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中国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为民、坚定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决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