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已为中日两国人民所熟知。不过,在中日两国建交已经25周年,两国都正以如何发展下个世纪的友好关系为当前课题的今天,仅仅缅怀他的功绩是不够的。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如果能够从他为中日友好事业所做的贡献中悟出一些重要的启示,则对于这一事业的今后发展,以及这一事业的缔造者之一——周恩来本人,都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认识。
一、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相通,有着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但是自1894年起,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大片割占土地,疯狂掠夺资源,肆意摧残文化,野蛮屠杀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段历史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刻骨铭心,世代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又继续与中国人民为敌。1951年9月,在美国的指使下,日本政府在排斥中国参加的情况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缔结了“旧金山和约”,这表明其仍未与中国结束战争状态。1952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又同已被中国人民抛弃的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和平条约”。这对于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无异于旧账未还,又欠新债。
对日本政府的上述行动,周恩来立即代表中国政府表示了严正抗议,宣布“旧金山和约”和“日台和约”是对中国人民的公开侮辱,是非法的。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承认。同时他也指出:日本政府的这些行为违反了日本所有爱国人民争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和平关系的愿望。中国人民愿意与日本人民和平相处,友好团结,互通贸易,互相尊重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以保障远东和平,只有这样,才对中日两国和人民都有利。表示了对中日两国重新实现友好的坚定信心。
从新中国成立直到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尽管中日关系的发展不断发生波折,两国的友好交往也一再遇到困难,但周恩来始终坚信: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定会实现。这种信念感染、鼓舞着从事对日工作的人们,成为克服一切困难,推进中日友好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这种信心的根据何在呢?从周恩来与日本朋友的长期交往中不难看出,对中日两国历史的全面观察和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就是这种信心的根据所在。首先是全面地认识两千年的中日关系史。周恩来曾多次向日本朋友谈到:“从中日关系的历史来看,我们两千多年来是和平共处的”。“只有两个时期敌对过,但时间很短。一次是元朝进攻日本失败了;明朝时,日本进攻我们也失败了。另外一次是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过了50年,时间比较长,但从2000年的历史看来,这只是一瞬”,“而且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往前看,应该努力促进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恢复邦交,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注:《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558页。】。
其次是全面地看待50年的日本侵华史。周恩来在严厉谴责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罪行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侵略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危害。他曾对日本客人多次谈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对外侵略罪行,不仅使中国人民和远东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且同时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空前未有的灾难。”【注:《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629页。】他还多次对从事对日工作的同志讲:要把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区别开,战争责任不在日本人民身上,日本人民也遭受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要向人民群众多作说服解释工作【注:《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再次是从两国的现实处境看,周恩来认为,中日两国在战后都面临着进行和平发展的现实课题。中国的建设需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日本是工业产品出口国,不会也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个大市场。特别是日本的中小企业需要和中国做买卖,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就要求中日两国必须和平共处,实现关系正常化,为两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对中日友好事业充满信心的重要现实依据。
概括周恩来分折问题的方法,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吸取历史的教训,看清和平友好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树立起发展中日友好事业的信心。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这样的认识方法,就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推动中日友好事业向前发展,而不为一时的波折或眼前的困难所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