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民间对外交流史
关于斯诺最后一次访华的几件史实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熊向晖    来源:中共党史资料1998-01(065)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他亲切地送我到门口时,他说他不是一个复杂的人,而实在是很简单的。他说,他不过是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间的孤僧罢了。(第176页)

  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十几年。按照他的中文水平,即使没有翻译,也会理解“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的含义。但他故意利用“和尚打伞”这句话编造出一段文字,实在是不应该的。当然,到1971年4月30日才发表毛主席1970年12月18日的谈话,已失去新闻的时效性,他可能出于不损害中美高层接触的考虑,在文章中对毛主席所谈的尼克松的访华一节写得平谈无奇,没有引用毛主席的“尖端”语言,甚至未提“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利用“和尚打伞”一语进行编造,可能是为了增加一点吸引力。《生活》杂志在刊登该文时,就以“一个带着把破伞的孤僧”作为末一节的大标题。斯诺在这段编造的文字中,没有加上引用号,而是采取“他说,他不过是……”的表达方式,也是留了余地的。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抵京。周总理和他会谈时,提到斯诺的这篇文章,指出其中有一部分不那么准确,个别地方还有错误,但基本上是对的。“个别地方还有错误”就是指上述那一段。

  中译本将原文的“monk”译为“僧”(通俗的译法是“和尚”),将原文的“walking”译为“云游”(本可译为“漫步”)。

  斯诺绝不会料到,在他逝世18年以后,他的这一错误竟一度在中国的传媒上传播开来。

  1990年夏,由“中央宣传部策划、深圳市委宣传部摄制”的“电视政论片”《世纪行》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映。这部长约160分钟的电视政论片由许多报纸进行宣传,说它的主旨是“以艺术形式系统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形象和有关言论。《人民日报》1990年8月16日刊载《擂响奋进的心鼓——电视政论片〈世纪行〉的艺术特色》一文,文中说:“这部片子运用了一百多年来的有关文献资料。编摄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立场,他们严肃地精选客观存在的史料,没有把历史当做任意打扮的天真小姑娘。”该文还特别“称道”《世纪行》的解说词,说“解说词热情而朴实,……沸腾着、流动着滚烫的形象化‘语言’,它从多角度地、带有浓烈感情色彩地阐明了当代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990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了《真理的召唤——〈世纪行〉解说词选登》。其中有以下一段:

  1970年,毛泽东再一次见到老朋友斯诺,30多年前在陕北窑洞前,他就是戴上斯诺递过来的红军帽才拍了一张最好的照片。30多年后北京天安门上,毛泽东已被人们尊崇为“神”,就在千百万人流着泪,淌着汗向他山呼万岁的时候,毛泽东忽然对斯诺说: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社会主义要改革,但路子怎么走?地动山摇的欢呼却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艰难、孤独和不安。当年,从他面前走过的你、我、他啊,有谁曾体察过这位伟人的心境。

  《世纪行》被称为“电视政论片”,这段解说词的“政论”显然是“被人们尊崇为‘神’”的毛泽东“感到从未有过的艰难、孤独和不安”。“政论”总得有论据,这一段“政论”的主要论据就是“毛泽东忽然对斯诺说: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论据是两句,出自何处呢?

  “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显然是取材于斯诺写的《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的中译本:“他说,他不过是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间的孤僧罢了。”但不是照抄,而是作了艺术加工,把“不过是”改为“就像”,相应地删去“罢了”;把“带着把破伞”改成“手执雨伞”;把“云游世间”改为“云游四方”。这些“加工”可以说是“艺术”,但把主语“他”改成“我”,那就超出“艺术”范围了。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是斯诺的那篇文章中所没有的,从《纪要》里也找不到。只能是取材于原记录。既然看到原记录,必然会发现斯诺那句话是编造的。但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是搬出来,而又不是照搬,把“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改为“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辞海》以“无法无天”的解释,在此就不抄录了)。

  把这两句互不相容的“论据”凑在一起,这能说是“严肃地精选客观存在的史料”吗?

  不久,听说胡乔木发现《世纪行》存在的错误,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由当时的中宣部王忍之部长负责的小组,核对史实,修改了解说词,重新配音播放。上述那段解说词据悉也改为“30多年后,他们同登天安门,斯诺问他对眼前的一切印象如何?毛泽东回答说,不满意。事后他对斯诺说,他对中国的进步慢不满意,‘四个伟大’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我因病未看重新配音播放的《世纪行》。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敬佩胡乔木,也赞成中宣部知错即改的做法。遗憾的是:刊登过《世纪行》原解说词的报纸,没有刊登修改后的解说词。不久前,仍有人引用杜撰的毛主席的那句话来贬损乃至丑化毛主席。

  4年后,《党的文献》副主编田松年向我约稿,我把1990年写成而未能发表的《毛泽东是否说过“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一文稍加修改交给他,开头只说“1990年有关单位拍摄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电视政论片”,文中未提片名、单位名、报纸名及评论者名。该文在《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发表,对此,我很感谢田松年和该刊编辑部。该文较短,半叙半评。这里则着重提供有关史料。从中可以看出,连斯诺这样高尚的人,在特殊情况下也写过不实之词。因此,鉴别史料真伪的工作不容忽视。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一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