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民间对外交流史
关于斯诺最后一次访华的几件史实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熊向晖    来源:中共党史资料1998-01(065)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汪文说,“毛主席送出的信号当时并没有生效,因为美国并不重视这次会晤,认为斯诺是亲共分子。”这里所说的“信号”应是指“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和斯诺在一起的大幅照片”和“这次会晤”。美国的反应如何,这里只引用基辛格和尼克松的话。基辛格写道:“十月一日,中国国庆节那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老朋友)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游行队伍,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这位高深莫测的主席是想传达点什么。斯诺自己后来谈论这一事件时指出,‘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第352页)姑不论基辛格的理解是否正确,但这说明他对这张照片很重视(基辛格没有说斯诺是“亲共分子”,而说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老朋友”)。尼克松写道:“12月18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会见了他的老朋友毛泽东(按:这与基辛格的上述称谓相同)。毛告诉他,外交部正在考虑允许左、中、右各派政治色彩的美国人访问中国。斯诺问,会不会允许像尼克松这样一个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右派来?毛回答说,我将受到欢迎,因为我是总统,中美之间的问题毕竟还得同我解决。毛说他将乐于同总统谈话,不论作为旅游者或者总统来都好。毛的这些话,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第232页)姑不论尼克松对毛主席的话引用得是否正确,但确实表明了他对“这次会晤”的重视。

  (四)斯诺和夫人1971年2月结束访华,并未像汪文所说“回国”,而是回到斯诺从1959年起就定居的瑞士。那时斯诺是否“写了有关中国的长篇文章给《纽约时报》”,是否“没有被刊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美国《时代》周刊和《生活》杂志的创办人享利•卢斯是坚决支持蒋介石、反对新中国的人。他于1967年逝世,但到70年代仍有影响。基辛格不无幽默地说:“尼克松是在十月间在和《时代》周刊记者的谈话中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而毛泽东则在后来由《生活》杂志刊载的他的谈话中第一次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这两次谈话无疑使亨利•卢斯心神十分不安。”(第357页)。基辛格还谈到“詹姆斯•赖斯顿的戏剧性事件”。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抵达北京,对此毫无所闻的《纽约时报》副社长詹姆斯•赖斯顿在7月8日到达广州,12日到达北京。基辛格写道:“到七月十五日,赖斯顿才获悉我曾去北京,这使他身感剧痛。……那不是新闻记者因未赶上报道大新闻而懊恼欲死,其实是急性盲肠炎。他于七月十七日开刀,割去了盲肠,是在北京反帝医院动的手术。……想到近在身边都错过时机,不能抢先报道这样重大的新闻,这种内心的痛苦是什么药都治不了的,就是中国人也没有办法。”(《白宫岁月》中译本,第三册,第29至30页)

  由汪文引起的话题到此结束。现就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同斯诺涉及中美关系的谈话提供一些史料和看法。前已提及,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毛的这些话,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基辛格对此提出异议。他写道:(毛)“当时把翻译唐闻生所作的记录给了斯诺,但是在几个月内不容许在他的文章中发表”,“我们过了几个月后才得悉这个谈话”(第357页)。基辛格还加上很长的注释,注释的最末一句是:“尼克松所说的想必是指,他在我秘密出访之前已知道毛泽东的谈话。这是对的。”(第397页)斯诺所写的《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一文发表于1971年4月30日,基辛格“秘密出访”是在1971年7月。说斯诺的文章发表了两个多月以后。尼克松才“知道毛泽东的谈话”,这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斯诺在《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中说:“毛主席强调,他不希望进行接见记者式的谈话。我们进行的是一次交谈。不过,后来我得到证实,他将不反对在不直接引用原话的情况下发表他的某些意见。”斯诺是在何时、通过何人“得到证实”的,他没有讲,现也难以查考,但斯诺并未说“在几个月内不容许在他的文章中发表”。

  为了澄清此事及有关问题,现将《纪要》的开头部分摘录如下:

  斯诺:我经常想给你写信,但我真正写信打扰你还只有这一次。

  毛主席:怎么是打扰呢?上次,1965年,我就叫你找我嘛。你早找到我,骂人,我就早让你来看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看全面内战,(按:这表明,斯诺1969年要求访华,未获允准,他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让他来。)……到处打,分两派,……外交部就闹得一塌糊涂。有一个半月失去了掌握,这个权掌握在反革命手里。

  斯诺:是不是火烧英国代办处的时候?

  毛主席:就是那个时期。……多数还是好的,也有少数人是坏人。这个敌人叫“五•一六”。

  斯诺:有一个问题我不清楚,即主席对我讲这些,是供发表用,还是作为介绍背景材料,还是朋友之间的交谈,还是三者兼而有之。

  毛主席:不供发表。就是作为学者,研究者,研究社会情况,研究将来,研究历史嘛。我看你发表跟周恩来总理的讲话比较好,同我的不要发表。意大利杂志上的这一篇我看了,我是看从外国文翻译成中文的。

  斯诺:你看写得可以不可以?

  毛主席:可以嘛。……

  在这里,毛主席说“不供发表”,但又说“作为……研究将来,研究历史嘛”。

  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约见斯诺,主要不是同他谈“文化大革命”,而是在看到12月13日意大利《时代》周刊刊登斯诺写的《同周恩来的谈话第一部分》全文后,着重同他谈中美关系问题。比照斯诺的这一报道,可以看出毛主席在肯定周总理谈话的基础上,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新方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