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曾三次访华。第三次是在1970年8月至1971年2月,同来的有他的夫人洛伊斯•惠勒。这是斯诺最后一次访华,见闻观感收入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漫长的革命》(1971年纽约兰多姆出版社出版,中译本于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伍协力。)
这些年来,一些有关斯诺最后一次访华的记述颇多讹误,本文举出三项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分别剖析,借以澄清所涉及的史实,并就正于知情者和党史学界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者。
一
1969年8月中旬至11月初,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我国访问。周恩来总理指定龚澎和我主持接待。韩多次提及斯诺希望再次访华。龚澎和我报告了周总理。总理说(大意),本来有这个打算,有些同志说他在外国渲染中国搞个人崇拜,现在不好考虑了。这件事摆一摆,将来请示主席再说。
“有些同志”指谁?总理没有讲,却也不难想见。至于斯诺是怎样渲染中国搞个人崇拜的,不妨摘引斯诺自己的一段文章:
1964年秋到1965年初(冬),我隔了五年之后又来到中国,旧地重游,几乎每一个地方的情况都大有好转,这使我非常感动。……1959—1962年的“困难时期”过去了,粮食已比较丰富,消费必需品和服务的供应都更加充足。工业的损失开始得到了弥补,集体农业看来进行得很好。除了日益担心越南战火扩大以至同美国发生战争外,显然普遍感到轻松和乐观。
这个国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看来在政治上空前地团结起来了。
我在离开中国前不久,单独和两位老朋友进餐时曾说:“在整个情况中,只有一件事使我迷惑不解,那就是在我看来过分地颂扬了毛泽东。”现在他的巨幅画像挂在街道上,半身塑像摆在每一间会议室里,他的书和相片到处都是,把别人的都排挤掉了。在长达四小时的革命歌舞剧《东方红》中,毛是唯一的英雄。作为这场有两个人参加演唱的、专为来访的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和王后演出的歌舞剧的一个高潮,我看到了一幅放大到30英尺高的画像,那是依照我在1936年拍摄的一张相片复制的。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对摄影技巧感到得意,另方面很感不安地想起了战时在俄国看到的对斯大林的类似的狂热崇拜。
……但当我见到主席时(按:1965年1月9日),我还是向他问道:“苏联批评中国在助长个人崇拜。这有根据吗?”毛回答说,也许有吧。据说斯大林曾是个人崇拜的中心,而赫鲁晓夫则完全没有个人崇拜。批评的人说,中国人民有一些(这种情感或做法)。有一点个人崇拜也许是有道理的(更多呢?)。他最后说,赫鲁晓夫垮台也许就是因为他完全没有个人崇拜(《漫长的革命》中译本第67页至69页。以下所引斯诺的话,均出自该书,引时不再说明书名,只注中译本的页数)。
1997年出版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周恩来年谱(1949—1976)》(以下简称《年谱》)下卷1969年部分载有:“8月18日,会见埃德加•斯诺和夫人。”“10月19日,会见斯诺和夫人。”我看后致函《年谱》下卷副主编安建设,询问上述记载是否有误。安复信说:“周总理1969年8月18日、10月19日确实没有会见斯诺夫妇。这两次会见均依据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的《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周总理工作台历1970年8月18日(晚10时半)、10月19日(晚8时半)记有会见斯诺夫妇。这是我们编写时发生的讹误。类似情况,《年谱》中可能还有,请随时予以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这封信谦虚坦诚,激励我先就此事进一步查核。
1993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以下简称《大事记》)1969年部分载有:“8月18日晚上,在首都体育馆接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和夫人。”“10月19日晚上,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和夫人。”对照安建设信中所述的周总理工作台历,我猜想可能是《大事记》的编者把1970年误为1969年。但《大事记》的《编后记》中说,这部《大事记》“编录了周总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活动共达六千余次。材料来源于外交部保存的周总理外交活动的档案和1949年至1976年《人民日报》有关周总理外事活动的报道。内容力求全面、翔实,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经查,1969年《人民日报》并无周总理接见斯诺和夫人的报道,而斯诺和夫人1969年确未来华。斯诺写道:“1960年,我终于能重来中国,1964年至1965年又来过,这一次是1970年来的。我的当演员的妻子洛伊斯•惠勒以前从未去过中国,……这一次她不等华盛顿的‘批准’就来了。……我们于8月初到达北京。”(第5页至6页)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已不复存在,难以查询,但可以设想,不会有周总理在1969年接见斯诺和夫人的档案。顺便指出,《大事记》最后一天是1975年9月7日:“在医院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因此,《编后记》中“1949年至1976年《人民日报》有关周总理外交活动的报道”的说法并不确切。
在斯诺1970年8月至1971年2月最后一次访华期间,《年谱》共有七处记载,现抄录或摘录如下(删节号、“略去”、“按”都是我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