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民间对外交流史
永远的斯诺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武际良    来源:人物2002-05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斯诺最后一次访华是带病进行的。5个月的紧张访问,使他疲惫不堪。他于1971年2月,返回日内瓦的家中。中美关系开始松动的信息频频传来,斯诺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不顾自己的病情日益沉重,一连几个星期废寝忘食地撰写访华文章。4月18日,意大利《时代》周刊发表了斯诺的《我同毛泽东谈了话》。尼克松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说:“他的文章证实了我所收到的有关中国兴趣所在的私下信号。”

  4月26日,美国白宫秘书齐格勒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尼克松总统“希望在某个时间以某种身份访问中国”。

  4月30日,美国《生活》杂志以《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为题发表斯诺的文章,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日本《读卖新闻》报还说:“斯诺和毛泽东的会见影响之大不仅在中美关系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将是超乎想象的。”

  在中国国内,197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转发<毛泽东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即1970年12月18日谈话)的通知》,要求传达到全体党员,组织学习领会精神,为全党迎接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做好思想准备。

  1971年7月9日,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特使秘密来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与他首次会谈时,提到斯诺同毛泽东谈话这篇文章。基辛格说,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注意,尼克松和他都仔细阅读了。周恩来指出,斯诺这篇文章对加深中美人民的理解起了好作用。

  斯诺的精神不会死,他留给中美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的精神遗产,在新世纪里继续发出光芒。

  1972年初,斯诺患胰腺癌已到晚期,虽经手术治疗已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关怀下,中国派出了由斯诺的老朋友马海德博士率领的医疗小组,包租法航专机一等舱,飞往日内瓦,打算接斯诺到北京治病。

  然而,斯诺此时已经生命垂危,无法做长途旅行。他口授妻子给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说:“你的热情和厚意的慰问和毛泽东主席、你本人和邓颖超女士对我当前困境提出具体援助之建议,使我极为感激……我的身体很虚弱,现正进行化疗不能中断,目前情况无法考虑这一行动”。“你的厚意邀请,我夫妇两人极为动心,惟需作相当安排,并视我最低限度的活动能力的恢复而定。目前,不能置身中国,当然极感失望,但在以后,我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海德率领医疗小组把斯诺的家变成了医院病房,对他进行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直到1972年2月15日凌晨斯诺逝世。

  2月17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启程来中国访问。他在“空军1号”座机上还手捧着一叠斯诺的文章专注地阅读。在一篇文章的天头上有基辛格为他标下的字样,“请仔细阅读”。

  斯诺在最后的日子里,依然时刻关注着中美关系的进程。他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既表示赞赏,又提出了告诫:“亲密无间看来还很遥远,两国之间的近期关系必将矛盾重重,不断进行调整和斗争。”“一个更现实的世界已经初露端倪。”他认为:“像美国一样,中国也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希望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丢掉幻想。”从尼克松访问中国,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30年来,中美关系正如斯诺预言的那样发展着。

  斯诺生前留下遗嘱说:“我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有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生前一贯的那样。美国抚育培养了我。我希望有一部分安葬在赫德逊河畔,也就是它要流入大西洋到欧洲和人类的所有海岸去的地方……”1973年秋天,斯诺的家人把他的骨灰的一部分送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畔。这儿是他青年时代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斯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斯诺依然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西行漫记》自他去世后,已在中国重新出版发行达四十余万册,还翻译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漫长的革命》。20世纪80年代,又翻泽、编辑出版了包括《西行漫记》、《复始之旅》、《为亚洲而战》、《大河彼岸》在内的《斯诺文集》4卷近3万册,以及斯诺在30年代的早期作品《斯诺通讯特写》选集。

  90年代,除了国内报刊经常有关于斯诺的各类文章发表外,还有中国人撰写的《斯诺传奇》、《世纪行——记斯诺》、《斯诺评传》等介绍斯诺生平事迹的著作面世;还翻译出版了斯诺的《红色中华散记》,美国作家汉密尔顿写的《埃德加•斯诺传》,托马斯的《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洛伊斯•惠勒的《我爱中国》、《斯诺眼中的中国》(图片集)等的中文本,以及从纪念斯诺的回忆文集,到为少年儿童写的《斯诺的故事》等许多作品;还拍摄了《西行漫记》和《毛泽东与斯诺》等电视剧,广为播放。

  斯诺至今在中国仍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昆明等地都先后建立了有关斯诺的学术研究机构等民间团体,在上海的一所中学还成立了斯诺研究学习小组。在北京,1991年成立了由3“S”(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研究会为前身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包括有关斯诺的著作在内的“国际友人丛书”有56种之多、七百多万字。该会同美国的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建立了经常、固定的对口联系,每年都有团组来,有时一团多达四十余人,访期长达两三周,不断增进中美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好交往。双方还约定每两年在对方城市举办斯诺研讨会,迄今已举办了九届。第十届研讨会将于2002年在斯诺的出生地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举行。

  曾有人说:“今天美国没有斯诺的声音,是因为斯诺1972年就死了,他不能再写新的东西了。”然而斯诺给中美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在人们心中是永存的。

  (责任编辑 晓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