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震动世界的“小球转动大球”
七十年代初,中美民间交往出现了一些新契机。一九七○年秋,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松在和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谈话时表示,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同年十二月,毛主席在会见美国朋友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的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游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翌年初,尼克松总统在国会作外交政策报告时又提出,在今后一年里,我要仔细研究我们应采取什么进一步的步骤,以创造美中人民之间扩大交往的机会,以及怎样消除实现这些机会的不必要的障碍。这是美国政府几十年来对中美人民之间进行交往的第一次正式表态,而且总统本人也要设法到中国访问,这说明美国官方终于感到,发展中美人民之间的交往是美国政府必须做的一件有利于美国的事情。
此时,恰逢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比赛结束后,我国乒乓球队奉国内紧急指示,邀请参赛的各国乒乓球代表团到我国进行友好访问。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是我国政府为建立中美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恢复中美接触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决策,巧妙而不失时机地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为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和创造两国政府之间的接触与来往开辟了通路,成为国际上经久传诵的“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事后,周总理在和美国朋友回顾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发展的过程时,对这件事曾有一段极为深刻而又风趣的描述。他说,中美两国需要往来,其实这个条件很久以前就成熟了。事物的必然性有时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我们乒乓球队到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结识了一些新的外国朋友,他们很愿意访问中国,美国乒乓球队部分队员和我们接触时也表示了同样的愿望。可是我们的外交部落后了,没请美国乒乓球队,说他们下次再来吧。毛主席发现后说,应该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电话打到日本名古屋,我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向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发出邀请,这就将了美国国务院的军,因为他们事前也没有思想准备,就像我们的外交部一样。尼克松总统曾说,中美两国人民可以来往,结果只好批准该代表团访华。从此,中美人民重新开始了往来。小球是毛主席打过去的,门打开了。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华受到热情接待,周总理在一九七一年四月十四日同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当周总理来到美国乒乓球队队员中间时,大家一齐鼓掌。周总理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美国朋友到中国访问的欢欣之情。周总理满怀深情地说,我请你们回去把中国人民的致意转告给美国人民。中美两国人民过去来往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美国朋友报以热烈的掌声。
周总理还就以往无法进行的中美记者交往问题,对应邀同时来访的美联社驻东京记者罗德里克说,你打开了中美两国记者互访的大门。罗德里克向周总理表示感谢邀请美国记者访华,并说,我赞成你刚才的说法,我们的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我希望通过记者的报道,这种关系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在这次会见中,周总理对青年问题有一段极为精辟并富有深刻哲理的谈话。有位美国青年问周总理对当前在美国青年中流行广泛的“嬉皮士”运动有何评论。周总理表示,我对这个运动不很清楚,只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周总理说,可能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有点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表现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了的或固定了的。因为寻求真理总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来证明其正确与否,这在青年时代应该是允许的。各种思想都要通过实践尝试一下,我们年青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懂得年轻人的这种心理。别国的青年来访时,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形式,比如留长发等等。我看到英国和日本的青年也有这样的情况,但他们和你们不一定是同一个派。
这位“嬉皮士”青年说,这种表现形式是多日思索的结果,它比表面上看到的更深刻。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没有很多人熟悉它。
周总理继续就这个问题深刻地说,按照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来看,最后总要认识出一个普遍真理,这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一样。我们赞成任何青年都有这种探讨要求,这是好事。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最终总是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样才能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如果自己通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该改。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改正,这是我们的认识。作为朋友,我们所以有这个建议。这位朋友连连点头称是。周总理继续说,我们有这样一个思想,即进步只能从变化和发展中得到。精神只有变成物质的力量才能前进,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才行,这是一个规律。
这是国际关系史上一场少有的会见。这里没有令人拘束的官式礼仪,只听到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和一批来自长期处于敌对关系的国家的陌生青年畅谈;这里没有使人乏味的外交辞令,听到的是一位身经百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一位思想新潮的青年就“嬉皮士”运动舒心地交换看法。他的谈话描绘出人民友谊的光明之路,开启了人生哲理的美好之窗。这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重新开端的时刻,是这位伟大政治家代表中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弥足珍贵的见面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