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互补,互相促进:中共民间外交工作的未来展望
作为我国总体外交工作不可分割的民间外交,经过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到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创造性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民间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65]。民间外交作为官方外交的重要补充,为贯彻中共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外交战略方针发挥了独特的作用[66]。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民间外交在继承传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服务于官方外交,拓宽总体外交领域;服务于我国的和平外交工作总方针,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服务于我国统一大业,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67]。
面向未来,我国的民间外交不仅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也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社会(也称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民间社团为例,50年代全国性的社团仅有40多个,到1997年全国县以上的民间社团则达到了18余万个,其中全国性的就达1800多个[68]。民间社团的迅速发展,已经对我国的外交工作特别是民间外交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69]。就显性层面而言,代表性的有: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中国有22个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会议,并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于1993年正式登记注册的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在开展民间外交、促进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底,已与140多个国外民间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联系,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和国际多边组织的援款2.4亿元,在20个省市区的74个贫困县推行了260个援助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70];2002年4月,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庄逢甘在联合国第58届人权大会上代表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妇联和中国人权研究会等组织揭露和批判了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反科学、反人类罪行;同年8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中国有6个已取得联合国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13个获得联合国资格认可的非政府组织等共150多人出席了会议,发表了中国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每年平均向20多个国家提供总价值在600万元人民币的捐款和救济物资[71],等等。就隐性层面而言,民间社会的成熟、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为政府的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并在培养公众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政策制定的舆论环境[72]。
总之,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民间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仅重视在国家和官方层面上开展对外交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拓宽对外交往的渠道,才能使国家间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有效控制,并进而使双边关系具有一种“韧性”和良好的防冲击能力。在这方面,民间外交的作用不仅不可替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会愈加突出。民间外交不应仅仅成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被动选择,而应该是一种立足长远、积极主动的理性设计。面对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应该因势利导,为民间外交的广泛深入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
[2]胡锦涛:在对外友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致词,《人民日报》2004年5月21日。
[3]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版,第103页。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学术界多数人持这一观点。如王庭岳指出:民间外交是“通过非官方渠道、非正式途径”开展的对外交往活动。《崛起的前奏》,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叶自成也指出:“人民外交,或民间外交,是指国家间非政府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他特别强调,这里的人民不是一个阶级概念,而是外交概念,是指除统治集团中的执政集团以外的一切力量,既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也包括统治集团中的非执政力量,是指一切不能代表国家,不能以国家和政府名义处理外交事务的政党、集团、组织以及有影响的个人等。见《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406页。
[4]王炳南:《寄希望于人民——民间外交工作的体会》,《世界知识》1980年第19期;刘志遥:《“民间外交”之我见,》,《世界知识》1987年第4期。
[5][57]转自刘庚寅:《民间外交四十年》,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录》第5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6][36][38][42][48][51][52]《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8、493、52、228、171、235、239~252、293页。
[7]《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93页。
[8]参见黄金祺:《概说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另有学者指出:“国民外交是指民族国家兴起以来,各国国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自身权利,谋求国家发展,争取世界和平而以非官方身份从事的对外交涉和交流。”顾莹惠:《论2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4期。另见印少云:《近代史上的“国民外交”》一文对“国民外交”概念的形成及前后变化的梳理。《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9][10]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345页。
[11][40]楚图南:《从事人民外交工作的回忆》,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47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94、79页。
[12]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9页。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国民外交”中的“国民”一词,并不是“人民”、“民间”的意思,而与“国民会议”、“国民革命”中的“国民”意思相同。
[13]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4~224页。
[14]《西北文化》社论:《向李副总统献一言》,《西北文化》第1卷第6期,1948年6月1日。
[15]转自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16]熊宗仁:《何应钦晚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120~121页。
[17]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第357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18]《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9页。
[19]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外交官丛书•经天纬地——外交官在联合国》,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20]参见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21][58][59]赵丕涛编著:《外事概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9、74页。
[22]参见李述一等主编:《当代新观念要览》,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8页。
[23]韩国庆:《第二次国共合作酝酿期间的中共民间外交》,《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2期。
[24][25]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9、509页。
[26]金城:《延安交际处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27]王真:《没有硝烟的战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28]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13~514页。
[29]陈辛仁:《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30]参见黄义祥:《在华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31]秋远:《觉醒联盟》,《新华日报》1941年2月11日。
[32]刘大年:《我所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33]韩国庆:《抗战时期中共的民间外交》,《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4]详细分析请参见韩国庆:《抗战时期中共的民间外交》,《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朱蓉蓉:《试析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35]李星等:《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党的文献》2002年第3期。
[37]《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66、212页。
[41][43][54]转引自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227、228、149页。
[44]《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88页。
[45][46][日]日本纪念周恩来出版委员会:《日本人心目中的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4、158、168页。
[47]具体分析参见王玉贵:《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9]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
[50]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53]裴坚章主编:《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
[55]孙平化:《中日友好交往随想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5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60]韩叙:《民间外交工作丰富多彩》,《人民日报》1993年12月30日。
[61]《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介》,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
[62]《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八届理事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1999年2月11日。
[63]齐怀远:《蓬勃发展的民间外交》,《人民日报》1996年12月30日。
[64][70]孙永福主编:《中国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65]胡锦涛:在会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八届全国理事会会议代表团时的讲话,2002年5月29日。
[66]吴清和:《民间外交光辉50年》,《和平与发展》1999年第4期。
[67]高海宽:《中国民间外交走向新的历史阶段》,《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8]王名等编:《中国社团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69]杨阳:《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外交》,载肖佳灵等主编:《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页。
[71]“民间外交的桥梁——中国红十字会的对外国际交往活动”。http//www.chineseredcross.org.cn/chinese/-private/guoji.htm.
[72]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国内进步基础上的中国外交》,载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88页。
------------------------------------------------------------------------
(本文作者 王玉贵 苏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顾莹惠、朱蓉蓉 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江苏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