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民间对外交流史
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王玉贵,顾莹惠,朱蓉蓉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05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1]。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一次强调,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民间外交致力于加强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2]。这表明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民间外交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此,总结半个多世纪中共民间外交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对于我们更好地领会江泽民同志的上述重要论断,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于民间外交的几个基本问题

  通常情况下,民间外交又称人民外交、国民外交,但严格说来,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而言,民间外交是指那些仅限于民间层次的外交活动,它与政府所进行的官方外交是相对应的[3],具有不受国际交往中礼宾规格的限制,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4]。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曾指出:“灵活运用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两种形式,特别是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创举。”[5]

  民间外交一般又可以具体划分为民间对民间、民间对官方、官方对民间三种基本形式。就民间对民间来说,如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陶行知等多次赴国外或在国内与众多国际知名人士进行交往,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他们宣传中国的抗日斗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日活动进行帮助。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国民外交史研究”(项目批准号:96BZS010)、“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04CDJ005)的研究成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