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1]。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一次强调,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民间外交致力于加强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2]。这表明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民间外交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此,总结半个多世纪中共民间外交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对于我们更好地领会江泽民同志的上述重要论断,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于民间外交的几个基本问题
通常情况下,民间外交又称人民外交、国民外交,但严格说来,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而言,民间外交是指那些仅限于民间层次的外交活动,它与政府所进行的官方外交是相对应的[3],具有不受国际交往中礼宾规格的限制,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4]。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曾指出:“灵活运用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两种形式,特别是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创举。”[5]
民间外交一般又可以具体划分为民间对民间、民间对官方、官方对民间三种基本形式。就民间对民间来说,如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陶行知等多次赴国外或在国内与众多国际知名人士进行交往,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他们宣传中国的抗日斗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日活动进行帮助。
------------------------------------------------------------------------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国民外交史研究”(项目批准号:96BZS010)、“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04CDJ005)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