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民间对外交流史
永远的斯诺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武际良    来源:《人物》2002年第5期 2002-05-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斯诺关于促进中美改善关系的意见没有得到美国当局的重视,他深切地感到十多年来中美关系不正常,“有理由说美国似乎应负更多的责任。美国比中国富强多了,是美国首先割断与中国的正式交往。我作为一个美国人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希望:美国应该显得成熟些。”

  为了使美国朝野和广大人民了解新中国,斯诺根据他1960年访问中国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写了许多报道文章。他每天坐在打字机前写作1012个小时,废寝忘食地撰写《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一书,使得痔疮发作,不得不住了短期的医院。

  他像当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一样,客观、公正地报道新中国的情况,在自己的文章和书中力求不做过多的评论,而是把他所了解到的大量事实和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叙述给读者听,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他不仅记述了新中国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而且写出了存在的困难、问题和错误。他力图改变他的美国同胞对新中国的种种误解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斯诺在写给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信中写道:“我从来没有和某些人一道诽谤中国的新政权,也没有与前信徒及职业冷战宣传家们同流合污,在有关中国及其领导人的事情上,帮助欺骗或者迷惑美国人民。”

  斯诺的《今日红色中国》一书,于1962年末在美国出版。第一版13500册,很快销售出去,第二次印刷又很快被订购一空。到1965年初,美国读者购买了21000多本。并有了法、意、德、日、瑞典等国文字的版本。纽约专栏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沙利文写文章说:这本书“为全世界提供了光辉的服务”。

  斯诺在这本书中谈到了他的全部梦想——他把这些梦想称为他的“贡献”——“铸剑为犁”。他督促美国采取主动把“针对农民的战争”转变为“向贫困、疾病和愚昧开战的世界战争”,以建立真正国际主义的世界,让那些即使非常贫穷的国家和民族也能够获得发展的机会。”斯诺要“铸剑为犁”的梦想,正是反映了当今世界人民要和平要发展的共同愿望。斯诺在这本书的结尾中写道:“在未来的许多岁月中,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历史上首次出现这个事实:在任何企图侵略的战争中,‘胜利者’得到的不再是灿烂的前景,而是失败。”斯诺在四十年前所说的这些话,是多么值得人们深思啊!

  斯诺在完成《今日红色中国》以后,从1962年到1963年,在美国做了15周的旅行中,在三十多个州的五十余所大学和学院做了38次演讲,并开了许多座谈讨论会。尽管曾多次遭到敌视新中国的分子的骚扰,甚至被迫取消了几次演讲,他仍千方百计地向美国人民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为增进美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而奔走呼号。

  毛泽东让斯诺给尼克松捎个信,他作为打开中美关系的报春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为中美友好奋斗到最后一息。

  斯诺三次访问新中国,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多次会见和谈话,中美关系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斯诺总是执著地同他们探讨解决中美关系问题的可能性。

  19601022,毛泽东邀请阔别了21年之久的老朋友斯诺到中南海的寓所里叙旧。毛泽东对斯诺说:我们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不过,在这期间,你没有变,我也没有变。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毛泽东说:我们希望维持世界和平。我们认为,不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的手段,但是不仅中国而且美国也有责任维持和平。毛泽东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坚持这一点。

  两个老友聊起毛泽东在1956年横渡长江的事。毛泽东还对斯诺说:“希望在我不太老之前,到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波达麦河中畅游一番。”他又幽默地说:华盛顿(指美国政府)不能同意我去波达麦河。我只在密西西比河的河口旁边游游而已。斯诺听毛泽东这样说,他揣摩毛泽东的话是不是向他暗示关于解决中美关系的前景呢?他心中感到一些鼓舞。

  1965年,斯诺第二次访问新中国同毛泽东谈话时,斯诺说:“过去15年,历史的各种力量把美中两国人民实际上的一切交往都隔断了,我个人自然感到遗憾。今天,这个鸿沟似乎比过去更扩大了。但是,我本人决不相信会最终发展到战争,造成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毛泽东对斯诺说:历史的各种力量最后也必然会把两国人民再拉到一起来的,这个日子一定会到来。还说,也许你是对的,在那以前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毛泽东强调指出,只有美国军队入侵中国,才会发生战争,不这样就不会有战争了。因为如果美国不派军队到中国来,中国当然也决不会派军队去进攻美国,中国人自己国内的事情已经够忙的了。

  斯诺又问:“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你是否真正看到什么改善中美关系的希望?”毛泽东认为,有希望,不过这需要时间。

  19708月,斯诺第三次访问新中国。这是他最后一次中国之行。1969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通过多种方式同中国进行接触。同年7月,尼克松在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时,请他向中国领导人传达口信:“美国不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12月,美国政府又提议恢复中美华沙会谈,并减少了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活动。197064,美国众议院从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了表明国会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决定。中美关系开始趋向缓和。

  1970101,斯诺夫妇被中国政府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国庆庆祝盛会。斯诺夫妇被毛泽东邀请站在他的两旁,一起检阅游行队伍。1218毛泽东又邀请斯诺到中南海寓所做了长达5小时的长谈。毛泽东对斯诺说:他寄希望于美国人民。他告诉斯诺,外交部正在研究让美国人左、中、右都来访问中国。是否应当让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尼克松这样的右派来呢?应该欢迎他来。毛泽东解释说,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我将高兴同他晤谈。斯诺先生,尼克松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悄悄地坐上一架飞机就来了。作为一个旅行者来也行,作为总统来也行。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我相信不会同尼克松吵架。但是,当然要向他提出批评,我们也将做自我批评,比如:我们的生产水平比美国低。毛泽东还向斯诺透露一个信息说:尼克松的使者可能近期到来。这使斯诺深感毛泽东对他的信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