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民间对外交流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石善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 2009-03-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或“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是指和谐、和睦、和平,“合”则有结合、融合、联合之意。由“和合”思想衍生出的“和而不同”和“协和万邦”理念则是一种具有传统东方文化底蕴的、和平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国际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处理不同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指导性的原则,也是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起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科技文明手段,同时又分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壁垒,最要紧的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谐。”[19]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理念——“和谐世界”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精髓,显示出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历史文化内涵。2006年8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倡导世界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0]

  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几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符合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希望和平、追求发展的根本利益。如今,和谐世界理念业已成为我国当前的总体外交战略,它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特点。同时,因为它带有文化思想的特色,所以,“和谐世界”理念也是我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指导思想。它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缓解世界各种矛盾、遏制“中国威胁论”和“中国霸权论”,为对外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文化外交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取得了累累硕果。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我国已与166个建交国家中的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752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年对外文化交流量1360起,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5倍。我国在驻80个国家领事馆设有95个文化处、组,在法国、韩国、埃及等多个国家建有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年”和“孔子学院”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标志性活动。近几年来,中国在俄国、日本等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季”活动。通过文化节或文化年的举办,充分的挖掘了中华文化资源的潜力,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和号召力,推动了我国文化外交新战略、新格局、新机制的形成与实践,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塑造出一个更好的国际文化环境与国际政治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中国热”日渐升温。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因此,以传授汉语和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相继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截至2006年9月,中国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从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转引自李智著《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第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李智著《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第9页。

  [4]《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

  [5](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第4页。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版。

  [6]《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

  [7]宋恩繁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1卷,第255页。世界知识出版1997年版。

  [8]《中国:文化外交显魅力》,《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1日。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0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概览:1949-1991》,第71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7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江泽民:《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2月27日。

  [14]《人民日报》1998年12月11日。

  [1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6]刘云山:《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

  [17]摘自胡锦涛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sina.com.cn/c/2004-08-30/05083528548s.shtml。

  [18]孙家正:《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求是》2004年第24期。

  [19] 参见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20]摘自胡锦涛在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60823/13565467_1.html。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