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2011-02-16    作者:孔根红    来源:红旗文稿 2011-0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起跑线上,我们应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忧患意识,静观天下大势,找准位置,审时度势,因势而为,化解风险,积极作为

  (一)把握国际政治格局和我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找准我国家身份定位,增强忧患意识。第一,国际政治思潮、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国际政治体系结构有新的变化,但现有的世界秩序没有崩溃,新兴大国是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下的崛起,尚处于成长期,它们还没有能力追求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对抗,“一超多强”格局没有被颠覆。第二,国际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仍不平衡、不对称,不能将美国和西方的衰退估计过高。美国和西方力量虽相对减弱,但没有衰落,在现实国际体系中,美依然是“头号大国”;发达国家综合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格局没有动摇,新兴大国要成为全球治理中重要的、名副其实的一员,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坚守我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事关我国前途与命运。我国在现有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国际制度结构中有差距。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中国崛起将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应避免超水平透支我发展实力,减少崛起成本。第四,我国是苏联解体后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社会主义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竞争中仍处在弱势地位,要避免成为西方矛盾的焦点,减少发展进程中的阻力和外部压力。

  (二)我国进入崛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益碰撞期,应有效化解“十大矛盾”。中国崛起正面对各种“崛起难题”;我国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国,比其他大国崛起面临的麻烦更多、更复杂。美国认为我国挑战其“领袖”与“霸权”地位,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向我国发出意识形态攻势;西方国家“用显微镜观察中国的毛病”;新兴大国与我国展开竞争;周边国家对我国防范;一些发展中国家既希望我国给予支持,又以焦虑的心态看待中国。我国面临一个高度敏感期和矛盾多发期,我们应努力化解以下几大大矛盾: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二是中国崛起与西方遏制的矛盾;三是中国快速发展与世界各类国家日益增多的利益摩擦的矛盾;四是中国发展的实际水平与国际社会赋予更高期待的矛盾;五是同周边国家“疑华”、“借美制华”的矛盾;六是同新兴大国关系利益调适磨合出现的矛盾;七是有效化解所谓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的矛盾;八是大国崛起应避免与当下的霸权国家和世界政治体系发生正面对抗的矛盾;九是国内问题中的国际因素、国际因素中的中国因素双向互动的矛盾。

  (三)抓住重点,全面布局,切实提升我国外交质量与水平。第一,中美关系关系我国战略全局。对中国的敌视根源在美,但中美没有美苏冷战时期全球称霸的对抗性,我国对美工作空间广阔,回旋余地大。美目前是“傲慢与脆弱的结合体”,对其傲慢,巧于周旋;对其脆弱,适度兼顾其心态、利益与关切。第二,盘活我国外交资源,推进全方位、立体化外交,妥善处理各方关系,扩大、深化同各类国家利益汇合点。加大对发达国家工作,巩固在大国关系调整中的主动地位,善加利用美及西方国家的内部矛盾,以防西方联手“制华”;增进同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和机制化交流,加强合作深度与依赖;巩固周边战略依托,提高处理涉主权争端的能力,加强与美在周边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减少中美在地区战略上的分歧;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投入,夯实外交全局中的战略根基;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我国家利益,提升我国际地位。全面开展各领域外交,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第三,努力改进公共外交观念与方式,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顺应国际规则的公共外交话语体系。思想实力是建构大国地位的基石。世界越来越需要一个更懂得、更善于说清楚中国的中国式的公共外交。要组织专家队伍,认真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软实力的“中国方案”,如何用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国的未来走向和发展目标,让外部世界不要误判我发展意图,减少对中国实力增长的误解和恐惧,成为当下紧迫之思和刻不容缓之举。

  (四)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有优势和有影响力的领域重点开展工作。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愿同我党加强往来和交流。在我对外工作面临矛盾多发期、突发期,政党外交通过业已形成的高层往来、传播工程、政党培训、智库交流、特色调研、民间外交和经济联络等多种形式与机制,充分发挥其“政治家外交”、“基础性外交”、“预防性外交”和“人文化外交”等优势与潜力,努力化解外部世界各方矛盾,积极规避风险,缓解国际社会的疑虑、敌意和压力,树立我党良好的国际形象,为赢得我战略机遇期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孔根红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