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的镜子中,照射出未来之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政治格局将在前十年变革的基础上继续演变,“中国道路”将成为下个十年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
(一)一球多制,多元共存,世界多极化将继续成为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力量已初步出现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转移进程,继欧美之后,亚、非、拉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出现。基辛格分析说,一些国家已经成长为强权大国,同时存在着几个实力相近国家的世界。国际权力呈分散化态势,世界多极化特征明显。非西方力量在世界事务中影响力上升。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模式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将是世界进入下个十年的基本面貌。享誉世界的美国已故世界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6年前深刻断言:在全球大动荡中诞生的新世界将因其多重政治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初生的新世界的特征不仅表现为政治格局的多重性,而且表现为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幸运的是,世界历史的趋势是向全球多样化发展而不是走向同一化;今天,再也不能断定只存在一条资本主义道路了。
(二)各种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依存、调整变革、竞相发展将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一是多元共存。20国集团中,有很多不同的发展模式;亚洲模式也有不同的版本;即使是美国盟友的国家,也是千差万别。继续认真规划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成为各类国家共同的追求。二是变革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告诫世人,任何一种制度与模式并不完美,其获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永远成功,更不可能适用于全世界。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大国及世界各类国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谋求模式创新、战略调整、自身改革成为潮流。三是相互竞争。全球化是地缘政治的竞技场。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制度之争、价值观之争、发展理念之争、软实力之争、话语权之争将趋于上升。四是西方与非西方在制度、道路、模式、理念等方面的斗争更趋复杂。美西方不会放弃其所谓价值观的普世性,不会坐视其既有优势和主导权的丧失。而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就与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同西方政治经济模式所谓的普世性、意识形态的优越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越来越不愿意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
(三)西方软、硬实力相对减弱,但绝不愿坐视其核心价值、既有优势和主导权的丧失;在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中,美国虽失去绝对优势,但仍是“独一无二”的强国,仍处在世界体系的最高层。在新世纪头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联结点,西方处在一个矛盾、震荡、调整、变革的转折点。其阶段性特点是进行反思与变革:一是认为世界政治体系的发展与苏联解体后西方所抱有的幻想背道而驰,西方犯了“灾难短视”的错误,现在要正视“世界重组”和“全球政治觉醒”的现实,承认“不是美国没落了,而是整个人类崛起了”的现实,“美国将是最伟大、最强盛的国家,但是仍有其他强国并肩”(基辛格),美要学会与西方之外的政治力量重新相处;二是对“9·11”后恶意盛行的单边主义的深刻反思,认为美没有将自身面临的安全威胁置于全球合作框架,承认“美国无法单独解决世界问题”,奥巴马是在对美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转折时期执政,决心“开启与世界重新交往的时代”;三是对新自由主义的恶果进行深刻反思,认为美式资本主义及其主导下的发展模式将“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推向全球,新自由主义含有最终导致其灭亡的种子,开始重新判断资本主义何去何从及其变革。西方的调整与变革已经开始,第一,要看到其变革的艰巨性;第二,要看到其化解危机、自我修复和变革图新的适应能力;第三,西方不会接受“西方没落”、“美国衰弱”的观念;第四,西方将会坚定捍卫其价值理念,美国将固守“美国始终是一个国际领袖”的信念不变。
(四)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推动、丰富了多极化,影响力上升,将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国际舆论称:“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再次崛起是近年来最有影响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中国角色”在变化中的国际政治格局中被视之为“核心内容”。追溯中国改革开放起始的时间节点与中国崛起的历程,历经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个特殊敏感的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中国面临走什么道路的重大抉择;新世纪头十年,中国又面临着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特别是面临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30多年来,中国在世界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顺应世界潮流的道路,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产生了世界影响,以自己卓然的“个性”和独特的风貌,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国家,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完全没有按照西方的指教行事而取得进步的国家,中国以这样一种多重身份进入世界体系,特别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结构”,引起世界上不同的声音在评论中国,不同的立场在看待中国,不同的态度在对待中国,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全方位聚焦中国:支持、期待、炒作、捧杀、质疑、忧虑、牵制、敌意、围堵者应有尽有,“中国模式”成为国际政治中热议、热门、热点与敏感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