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冷战后国际格局新探
发布时间: 2010-10-09    作者:陈玉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同心圆结构初见端倪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界关于新型国际格局的各种论断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过渡属性。但经过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演变,可以说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正渐渐显现,其基本趋势是以一种同心圆结构取代冷战时期的象限结构。

  首先,处于同心圆结构圆心的是体系超级大国,即美国。尽管美国本土遭受过恐怖主义袭击,而且目前正经受着金融危机的打击,但毋庸置疑,美国仍然处于当今国际体系的权力顶峰。作为体系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持其霸权地位,维系由其主导的国际体系,遏制有可能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其他大国。

  其次,处于同心圆结构第二圈的是体系大国。这里的体系大国或者由单一国家、或者由国家集团所充当,如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以及欧盟等。体系大国的战略目标是扩大自己的体系影响力,获取更多的体系资源,但不一定直接挑战体系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

   再次,处于同心圆结构第三圈的是地区性大国。如非洲的南非、埃及,中东的沙特、伊朗、土耳其,拉美的阿根廷,北美的加拿大、墨西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一定意义上欧洲的英、法、德和东南亚的越南等。这些国家不一定具有体系影响力,或者说只能通过区域性组织发挥体系影响力。地区性大国的战略目标是塑造于己有利的区域结构,并试图借助区域机制影响国际体系。

   最后,处于同心圆结构外圈的是不包含前三圈国家在内的广大中小国家。它们的战略目标无论在体系还是地区层面上,都是竭力保持独立和谋求发展。

  同心圆结构只是表明了国际力量的一种静态分布,并不意味着整个国际体系都由一种导向圆心的向心力维系着。从力的运动角度来看,离心力倾向比向心力更明显,因为体系大国要分享体系超级大国的体系权力,地区性大国要构建自己的小同心圆结构,中小国家要借助地区或体系矛盾维持自身的安全和独立。尽管如此,同心圆结构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处于圆心的美国仍然具有牵一线而动全局的能力。而且,中小国家被边缘化的命运也可能因此改变,因为大国需要将中小国家纳入这个或那个体系之中来构建自己的同心圆结构。除了离心力倾向,能够改变同心圆结构的另一股力量是国际区域合作。如金砖四国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其努力的目标就是改变目前权力分布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势头如果继续发展,而美国的相对地位进一步衰落,那么国际力量的分布格局将走向一种相互交织的扁平化和网络化结构。

  新型国际格局下国际关系主要矛盾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不过,当前的和平问题主要表现为: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维持体系和地区结构与推翻既有结构之间的斗争以及本土性的动荡;而发展问题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及不合理的全球生态结构。

   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下,在同心圆结构的国际格局中,国际关系有三对主要矛盾。第一对矛盾围绕着圆心,表现为体系超级大国和其他国家间的矛盾。即体系超级大国维持霸权与其他国家反霸权、体系超级大国对国际体系的控制与其他国家予以抵制的矛盾;第二对矛盾处在同心圆的第二、第三圈,表现为有霸权野心的体系大国与遏制其野心实现的其他国家的斗争;第三对矛盾基本上贯穿于整个同心圆结构,即西方国家扩张其意识形态与非西方国家的抵制所形成的矛盾。

   综上,同心圆结构的国际格局仍然具有变动性、过渡性,因为国际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但它至少能反映今后二三十年的国际力量分布状态及其变化趋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确定性意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1. 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当代中国周边外交环境
    2. 中国与大国关系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对1960-2009年数据的统计分析
    3. 中等强国崛起及其对中国外交布局的影响
    4. 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
    5. 试析“9·11”十年国际政治新变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