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10-08-31    作者:王建朗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承担起大国责任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证实了中国政府有关中日战争与世界战争具有相联关系的预言,也将中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为一体。此后,中国活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舞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起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择要而言,中国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为令人瞩目:

  第一,两度遣师境外作战。在近代以来的中外间战争中,中国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对于战争,中国避之犹恐不及,自甲午战争后中国军队再也没有境外作战的记录。抗日战争改写了这一历史。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中国立即倡导建立反对轴心国的军事同盟,实施共同作战。不久,蒋介石就任盟国方面的中国战区统帅,拥有指挥中国、泰国和印度支那境内一切盟军行动的权力。为协防缅甸,中国派出精锐部队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作战。尽管中国战场也急需重兵,但中国以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为重,将盟国共同的战事视为自己的战事。

  缅甸防守战中,中国远征军虽英勇作战,但由于中英之间缺少战略配合,战斗以盟军的失败而告终。缅战失败后,部分中国军队退往印度,在那里经过重新整训和扩充,组建了中国驻印军。从1943年末开始,以中国驻印军为主体,盟军发起了缅北反攻战。这是盟军在亚洲大陆的最早反攻。这一作战取得重大胜利,1945年春缅北地区收复。缅甸作战在中国抗战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页。

  第二,扶持邻国的抗日独立运动。作为东亚大国,中国重新负起了对于邻国的道义责任,支持邻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国支持朝鲜人民的抗日活动由来已久,抗战时期则给予了更为系统的支持。朝鲜抵抗力量的政治团体和武装力量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壮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扶助朝鲜建立独立国家的方针,并积极说服盟国支持。开罗会议上,中方提出了保障朝鲜战后独立的要求,英方曾试图将战后“使朝鲜成为一自由与独立之国家”的表述改为“使朝鲜脱离日本之统治”,但在中方的坚持下,保证战后朝鲜独立的内容被明确写进了开罗宣言。

  中国积极支持越南独立运动。在中国境内开办各种训练班,为越南独立运动培训了大批青年骨干,这些青年骨干后来成为独立运动的主要力量。中国积极扶持越南各独立团体在中国境内的活动,并努力居间协调。1942年10月,越南各民族主义团体在柳州联合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实现了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同样,中国也在努力争取盟国支持越南战后取得独立地位。

  第三,努力调解英印矛盾。如果说中国对朝鲜、越南抗日力量的支持,尚可寻找某种历史情结影响的话,印度并非历史上与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国家,中国对英印事务的介入则更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国际意识的增强。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处于尖锐对立中的印英当局与印度国大党为战争大局作出妥协。这一出访本身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并参与他国事务的调解。中方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开罗会议时,中方再次提议“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并于战后若干年内获得独立”,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反对殖民主义在战后亚洲继续存在的立场。

  第四,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创建。中国政府有关建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的考虑,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要早得多,绝不仅仅是单纯呼应美国提出的构想,而是有着自己的主动思考。1942年中,中国有关方面便已开始提出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若干设想。人们认为,过去的国际联盟已不能发挥效用,应该建立新的更为有效的国际组织。而在反轴心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中、美、英、苏四国应在战后继续发挥特殊作用。中国方面的这一构想与盟国不谋而合,它最终被融入联合国宪章之中,成为联合国安全架构的一项核心内容。

  在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将自己视为东方民族以及世界弱小民族的代表,努力争取战后国际关系朝着平等与正义的方向发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讨论中注意主持公道。如在讨论战后托管问题时,对于托管制度是否以独立为最终目的,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小国代表主张托管领土应朝着独立或建立自治政府的方向发展,英法美澳等国则持反对意见。中国代表团支持小国的意见。会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中国代表团的公正态度,为建立新的托管制度作出了贡献。修改后的联合国宪章强调民族自决原则,在第一条中明确将自决原则宣布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1. 中国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2. 民族凝聚力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3. 曲青山:正确认识和评价抗日战争的两大历史问题
    4. 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
    5. 王彦军: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6.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
    7. 各地举行抗战胜利65周年群众纪念活动
    8. 王伟光:抗日战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9. 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