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同时,他善于从外交理论和外交实践中开拓创新,“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便是中国在开创外交新格局方面的一个创新
在“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基础上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创举。
“上海五国”机制以解决边界问题为缘起,以维护共同安全为主线,进而注入政治和经济合作等新内涵。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正式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它必将在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首倡了以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为标志、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它强调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协商,最大限度地减少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增加透明度,加强友好往来,建立睦邻友好的边界,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
“上海合作组织”还展示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对安全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加以确定。它立足于欧亚大陆,对促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独立报》称“上海合作组织”是“大国与小国之间不损害小国关系利益的典范”。
为推动建立这一新型的地区合作组织,江泽民不辞辛劳,频繁奔走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积极协调各方立场,同各国元首就共同维护本区域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达成一致,为该组织的诞生和开展有效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90年代以来,江泽民曾数次访问俄罗斯,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也几度回访了中国。而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也4次同江泽民举行会谈, 并频频进行热线通话。两国元首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1996年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俄中关于多极世界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言和1997年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领导人签署了相互削减边界地区武装力量的五方协定。而后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则摆脱了“非敌即友”的简单化对抗思维定式,江泽民和普京都强调了和平共存的理念并使之具体化,不但体现了双赢的原则,而且体现了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人民外交的非凡艺术。邓小平以远见卓识、运筹帷幄,展示了其超人的外交胆略。江泽民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逐渐体现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高超的外交艺术和独具魅力的领袖风采
“2001年《财富》全球论坛”在中国香港举行,面对出席《财富》论坛的世界各地的精英,江泽民充分展现了他的领袖魅力。他说:“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的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讲话高亢激昂、掷地有声,赢得了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激动地说:领导中国,开创未来,“需要远大的目光、过人的气魄、创新的精神和坚毅的决心。这些特质,江主席都向我们一一展示了。”
2001年5月,江泽民在第三届亚欧25国外长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十分精彩。 他说:“亚洲和欧洲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相互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是亚欧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发挥了独特作用。亚欧会议应构筑起新的‘丝绸之路’,积极促进新世纪亚欧文明的交流,使亚欧各国在发展本民族文明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对亚欧关系的发展,他强调,亚欧会议应成为洲际平等合作的典范,应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渠道,应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这番话言语不多,一语中的,真知灼见,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亚欧合作所寄予的厚望,赢得了与会各国外长的高度评价。
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用俄语向科学家发表演说,讲话精彩动人。这种演讲人同听众敞开心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会场气氛达到高潮,取得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最佳效果。墨西哥《至上报》呼吁,该国政府应借鉴江泽民的讲话。
同样,在访问摩尔多瓦时,江泽民这样对该国人民说:“我虽然第一次访问贵国,但对摩尔多瓦并不陌生。著名诗人埃米内斯库的诗句在摩尔多瓦广为传颂;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的事迹流传至今。我衷心祝愿摩尔多瓦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取得新的成就。”
他在200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上还向“论坛”赠诗一首:
万泉气象新,
水阔晚风纯。
四海群贤聚,
博鳌更喜人。
2001年7月, 他在莫斯科大学向俄罗斯各界知名人士发表了题为“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的演讲,他在演讲一开头,就用一席话来打动了听众,拉近了演讲人和听众的情感距离。他说:“我多次到过俄罗斯,50年代中期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对俄罗斯人民在悠久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俄罗斯人民抱有尊敬和友好的感情,我每次来访,都有宾至如归之感,都能体会到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也总是带来了12亿多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的真挚情谊和良好祝愿。”
他的演讲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学识渊博,观点透彻,感人至深,用真挚的友情打动了每一位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