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活动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罗燕明    来源:国史网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中美不正式结盟

  中美建交不仅仅是双边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毛泽东“一条线”战略的完成,意味着中美两国为反对苏越的霸权主义建立了非正式的战略合作。这种关系马上被邓小平派作来配合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后不到十天,12月25日,越南20万军队入侵柬埔寨,1月7日占领金边。与此同时,越南在中越边境加紧了军事袭扰,从1月15日到2月12日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和群众100多人,并疯狂射击我开往越南的列车。为了支持柬埔寨政府和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维护我主权和边境安全,中国政府决定对越南实施以教训为目的的军事反击。越南所以这样猖獗,是因为背后有超级大国苏联撑腰,而苏联又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因此,对越作战除必须取得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外,尤其要争取美国对苏联的战略牵制。这是中美建交后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时所要达成的主要目的之一。47

  1979年1月28日下午,地点华盛顿。刚下飞机的邓小平在万斯、伍德科克等人的作陪下,出席了布热津斯基的家庭晚宴。席间,他直言不讳地对主人们说,这次访问希望单独与卡特总统谈一下越南问题。布热津斯基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起过重要作用。与万斯不同,他一直坚持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扩张行为采取强硬政策,主张从这一战略角度处理中美关系。因此,他对邓小平的请求心领神会,于次日凌晨向卡特做了汇报,建议从已准备好的总统祝酒辞和对记者谈话稿中删去美中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者的段落,以配合邓小平的谈话内容。48

  29日上午,邓小平在白宫与卡特总统举行首次会谈。他开门见山地主张中美合作对付苏联,说他并非建议中美正式结为同盟,但是面对一个共同敌人,中美两国应该密切合作。这一非正式结盟的建议被卡特接受了。双方决定在《联合新闻公报》中写入“双方重申反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谋求霸权或支配别国,决心为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和民族独立做出贡献”的条款。49在会谈中,美方还向我全面谈了苏联军力部署情况,特别是中苏边界的情况。50

  30日下午5点,邓小平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与卡特总统进行了有关自卫反击战的实质性会谈。中方陪同的有副总理方毅、外长黄华和副外长章文晋,美方陪同人员包括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邓小平沉着而坚定地说,中国已得出结论,必须打乱苏联的战略部署,“我们认为有必要煞一煞越南人的气焰,适当地教训他们一下。”他还说教训的范围和时间是有限的。接着,邓小平镇静地分析了苏联可能做出的几种反应,以及中国的对策,把“最坏的可能性”也估计到了,说即使那样中国也顶得住,只要求美国人在国际上给予“道义支持”。51

  美方人员对邓小平的谈话内容事先有心理准备,但是心中猜想和亲耳听到有所不同。卡特实际上不反对中国采取行动,却不想让美国在这件事上过分出头。他对邓小平说,希望中国届时克制一些。

  邓小平回答说,如果不给越南人一点颜色看,他们就会更加放肆。中国的行动是有限的,会很快撤军,像1962年中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那样。最后,邓小平表示,中国并不期望美国的赞同,人们有时不得已而干自己所不愿干的事。他沉着坚定的语气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2

  1月31日,卡特亲笔起草了一封信给邓小平,简要地分析了国际上可能产生的不利的后果,婉转而明确地强调了克制的重要。接到信后,邓小平与卡特进行了单独会谈。他表示欣赏美国的立场,重申“中国还是要教训越南一下”,否则,苏联有可能像利用古巴那样利用越南。阿富汗将来也要遭到同样的命运。他向卡特表示中国有能力把这次行动进行到底,国际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但世界舆论终归会转向支持中国。最后,他对卡特恳切地说,能有一个朋友推心置腹地谈些问题,是很难的。53

  在1月30日上午的会谈中,邓小平还谈到了台湾问题。他向卡特表示,美国可以为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只有两种情况我们不采用和平办法解决:一是台湾当局根本不跟我们谈;二是苏联进去。在向台湾出售武器方面,希望美国政府慎重一点。”这天中午,他出席了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午宴,向在座的参院多数党领袖伯德和众院议长奥尼尔表示,中国再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我们在台湾问题上是有耐心的,但不能无限制等下去”,“不能承担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因为这不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不能只有一只手,把另一手捆住”。54

  为了做好自卫反击战的舆论准备,邓小平访美期间还在公开场合向美国社会团体和新闻界并通过他们向全世界传递了如下重要信息。

  关于国际局势,他指出苏联是当前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说相当一个时期以来,苏联是进攻的,而美国处在防御地位。从这样的估计出发,我们一向认为,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能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但由于地位变了,目前战争的主要策源地是苏联。在非洲、中东、西亚、东南亚,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受到了威胁和侵犯。苏联全力支持越南对民主柬埔寨狂妄进行着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反霸已成为一切珍视独立、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迫切任务。

  关于教训越南的决策,邓小平说,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为了国际和平和稳定的长远利益,我们将坚决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甚至不惜承担必要的牺牲。我们不希望打仗,除非别人把战争强加给我们,我们坚决反对新的世界战争。越南起的作用会比古巴更坏。对付这样的人,没有必要的教训,恐怕任何其他方式都不会收到效果。

  邓小平还谈到从战略合作的高度处理中美关系问题。他说,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也有根本区别。但是,在当今的世界上,我们之间有着不少共同点。我们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都要求我们从世界的全局着眼,用长远的政治和战略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这是我们友好相处和广泛合作的重要基础。

  中美如何进行战略合作是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中美双方不可能结成正式的同盟,只能以默契方式进行合作。邓小平对此做了解释,巧妙地把反对美国对苏采取绥靖主义与中美不正式结盟联系起来。他说美苏谈判签署限武协定是必要的,但是靠协定约束不了苏联的霸权主义。世界人民不应对此抱有幻想,不应被这种协定所麻痹。需要的是,采取更加现实的、更加切实的步骤,比如说,美国、中国、日本、西欧和世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付苏联霸权主义。中美之间不需要一个什么条约和同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对局势的共同的理解,并做出共同的努力。55

  邓小平访问美国达到了双赢的目的。这是中国在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遭受严重威胁下取得的一次重大外交成就。外交上的成功换来了对中国比较有利的世界舆论。1979年2月17-3月5日,当中国政府按预定计划对越南实施自卫反击战时,多数国家都持与美国相近的立场,把中国的军事行动与越南侵占柬埔寨联系起来,要求中、越两国各自撤军。美国政府还向苏联发出了明确的信息,敦促苏联不要采取可能导致形势更加严重的行动,特别是不要采取调兵遣将或其它形式的军事行动。在这一形势下,苏联仅做了口头警告,称“越南有能力保卫自己,苏联将履行苏越友好条约规定的义务,中国停止侵略越南,为时还不晚”,没有响应越南的要求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

  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越的霸权主义扩张,但是打乱了他们的战略部署,使东盟各国认识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本地区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有助于抵抗越南的军事威胁。

   注释:

  1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1-442页。

  3 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4 同上,第18-19页。

  5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页。

  6 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7 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讲话,见1974年4月《新华月报》。

  8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0页。

  9 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0 同上,第75,97,100,102页。

  11 同上,第105,111页。

  12 同上,第136页。

  13 同上,第125页。

  14 同上,第150页。

  15 同上,第145页。

  16 同上,第89页。

  17 同上,第88页。

  18 同上,第115页。

  19 同上,第146页。

  20 同上,第94,149页。

  21 同上,第129-130页。

  22 同上,第75,84,97,104页。

  23 同上,第139页。

  24 同上,第93,116页。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21页。

  26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7页。

  27 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1998年版,第103,104页。

  28 同上,第118-119,167-168,178页;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30 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31  1978年10月《新华月报》,第227页。

  32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370页。

  33 同上,第372页。

  34 [美]霍尔德里奇:《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35 郝雨凡:《美国对华政策内幕》,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193页。

  36 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156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7页。

  37 郝雨凡:《美国对华政策内幕》,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199,213页。

  38 同上,第198-199,213页。

  39 外交部档案馆编:《伟人的足迹——邓小平外交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40 郝雨凡:《美国对华政策内幕》,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41 同上,第232页。

  42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43 同上,第380页。

  44 同上,第379页。

  45 郝雨凡:《美国对华政策内幕》,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46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380页。

  47 邓小平曾在美国谈到他访问的三个目的:第一是向美国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情谊;第二是了解美国人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建设经验,学习一切对中国有用的东西;第三是同美国的领导人就发展两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问题广泛地交换意见。《邓副总理同美国广播电视界的谈话》,见《新华月报》文献版,1979年第2号,第155页。

  48 [美]兹•布热津斯基:《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461页。

  49 同上,第461-463页。

  50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页。

  51 [美]兹•布热津斯基:《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页。

  52 同上,第464-465页。

  53 同上,第465页。

  54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384页。

  55 以上各条:《邓副总理在华盛顿由六个美国团体联合举行的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邓副总理同美国新闻工作者共进午餐时的谈话》,《邓副总理同美国广播电视界的谈话》,见《新华月报》文献版,1979年第2号,第154-155页。

  (作者:罗燕明,研究员,第四研究室副主任;发表时间: 2004-7 )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