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著名战略思想,并以此展开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最终形成了中美苏大三角战略均势,为避免大国间的冲突和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邓小平则在80年代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课题,对中国的外交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旨在确保和平的国际环境,争取多边经济合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江泽民在90年代,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提出开展全方位外交的战略思想。为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提出了“新安全观”、“世界多样性”、“互利互让的双赢”等原则,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江泽民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如果发达国家能够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有了解决的重要基础。
对于冷战后全球安全问题的突出,江泽民呼吁国际社会应树立起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
江泽民还对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和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作了科学的论述。他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对于南南合作问题,江泽民主张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团结和磋商,全面推进南南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增进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建立广泛全面的合作关系。他还提出,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同时,他善于从外交理论和外交实践中开拓创新,“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便是中国在开创外交新格局方面的一个创新
在“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基础上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创举。
“上海五国”机制以解决边界问题为缘起,以维护共同安全为主线,进而注入政治和经济合作等新内涵。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正式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它必将在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首倡了以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为标志、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它强调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协商,最大限度地减少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增加透明度,加强友好往来,建立睦邻友好的边界,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
“上海合作组织”还展示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对安全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加以确定。它立足于欧亚大陆,对促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独立报》称“上海合作组织”是“大国与小国之间不损害小国关系利益的典范”。
为推动建立这一新型的地区合作组织,江泽民不辞辛劳,频繁奔走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积极协调各方立场,同各国元首就共同维护本区域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达成一致,为该组织的诞生和开展有效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90年代以来,江泽民曾数次访问俄罗斯,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也几度回访了中国。而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也4次同江泽民举行会谈,并频频进行热线通话。两国元首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1996年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俄中关于多极世界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言和1997年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领导人签署了相互削减边界地区武装力量的五方协定。而后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则摆脱了“非敌即友”的简单化对抗思维定式,江泽民和普京都强调了和平共存的理念并使之具体化,不但体现了双赢的原则,而且体现了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