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晓晨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1996-06-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关于“战略相处”关系

  所谓国家间的战略关系,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战略需要,或从某种战略角度出发,建立起来的比较紧密的相互关系。它不以相同的意识形态作基础,也没有相互间必须承担的盟约义务,但在对付共同的敌人和危险时,会采取相配合的战略性姿态。

  70年代初期,中国打开对美外交,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这代表了中国外交同大国建立战略相处关系的开端。毛泽东曾形象地称这种战略关系为“一条线”、“一大片”。即为了对抗苏联霸权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中国主张建立一条经过日本到西欧,再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到美国的联合战线,并团结这条线周围的国家(“一大片”),共同遏制对全球和平与安全形成巨大威胁的苏联扩张主义。在实质上,这是一条“联合反霸”的统一战线。

  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建立“联合反霸”的战略关系,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政策,对推进全球的稳定和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战略的调整,原来的“战略大三角”关系开始改变了自身的态势和意义,中美间的战略关系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国际关系复杂演变的转折点,中国的战略地位问题和它所代表的对外形象,也需要重新予以厘定。

  首先,维护战略关系,但不能受制于人。8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倒退。其原因是美国决策者中形成了四个错误的观念:1.认为中国很弱很穷,装备又落后,所以中国是无足轻重的,是一个不值得重视的国家;2.认为中国现在有求于美国,而美国却无求于中国;3.认为如果美国政府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像台湾这样的问题,中国可以“吞”下去;4.认为中国政府信奉的意识形态旨在摧毁类似美国这样的政府。大约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湾政策严重逆转,发生了售台武器和试图建立美台官方关系的严重问题。显然,这些事件不能不极大地涉及到中国在战略关系中的地位和形象。

  台湾问题无可争议,任何企图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妄图改变台湾政治地位的作法,都是对中国主权的干涉。对此,我国作出了强烈反应。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斩钉截铁地宣布,如果认为“中国出于反对苏联的战略会把台湾问题吞下去,这不可能”。同时,邓小平对上述涉及我国战略的重大原则问题一一申明了坚定的立场:第一,中国愿意维护同美国的战略关系,但并非有求于美国,我们是从制止霸权主义,反对扩张的全球战略意义上着眼的。早在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初,中国政府就反复向尼克松总统说明,中美建交是全球战略的需要,因而也是美国利益和中国利益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正因为如此,我们很欣赏尼克松总统到北京来向毛主席讲的第一句话:我是为美国自身利益而来。中国同美国打交道,发展贸易关系,但并不抱什么幻想。因为中国同美国没有关系的时候,日子也过下去了,而且还过得不坏。邓小平严正指出,因此,那种认为中国有求于美的观点是危险的,因为这首先就破坏了全球战略【注:参见邓小平1980年12月25日同巴基斯坦外长夏希的谈话:1981年4月6日同英国前首相希思的谈话。】。

  其次,如果国际上的政治家、活动家把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估计过低,就不会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估计,也不会有正确的政策,更不符合事实。邓小平指出,中国本身落后,军事装备更不先进。但中国也有一点长处,中国不怕包围,有长期进行持久战的经验,有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作战经验。中国地方大、人多,有“大块头”这个好处。还有,就是中国人“不信邪”,“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敢于正视现实,用弱小的力量去面对强大的力量”。10年来中美战略关系的历史也说明,中国不是“一块豆腐,拿指头一戳就垮了”,否则“为什么能够形成一条线”呢【注:参见“邓小平谈中苏战略形势和苏联的全球战略问题”(1980年6月3日)。】?这些强有力的申明,澄清了战略关系中一系列深刻的道理,为我们维护战略关系而又不受制于人奠定了政策和策略基础。

  确立反霸战略关系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这种关系不应损害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一般说来,发达国家都有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殖民侵略和掠夺剥削的不光彩历史。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它们怀有警惕、鄙视的心理是正常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一员,在处理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关系时,对第三世界所形成的影响常常处在很“微妙”的状态。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我们在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确立战略关系的同时,不应轻视、缩小和疏远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二,进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但对第三世界各国却不能“以苏划线”。显然,这两种关系处理得是否妥当、适度,将直接涉及到我国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地位和形象。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当我们需要同发达国家建立紧密的战略关系时,就容易产生同发展中国家疏远的印象;当我们强调“三个世界”划分中“制衡”的思想,更侧重于宣传联合反霸时,就容易忽略反映第三世界的要求;特别是当我们感到苏联威胁增大而霸权主义确在进行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时,就容易造成“以苏划线”的倾向。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说来,这些问题都带有重要的“原则”性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外交政策策略的一些偏向进行了及时纠正。1982年底,中央明确提出,不能只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而丢掉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旗帜;对第三世界的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要旗帜鲜明地支持。1982年4月,中央再次提出,我们要利用美苏矛盾,侧重反对苏霸,在有些问题上也要侧重反对美霸。“一边倒”不利于利用美苏矛盾,不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对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也是不利的。上述这些论断不仅确立了我们在反霸统一战线的战略关系中所应坚持的立场和态度,更重要的是,它已酝酿了对外战略方针上的一个重要转变。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明确提出中国要树立自己作为和平力量和制约战争的形象,并在实际上担当这个角色的同时,也正式宣布,中国将对自己的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这就是放弃使用“一条线”的战略策略,而真正将对外方针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无庸讳言,现存国际政治关系仍是一种持久和稳固的体系。因而,在全球范围内,人们不应过于意志化地追求某种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变革,而重要的是寻求作为主权国家同别国的和平共处,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权利。对于这种历史性的昭示,邓小平曾赋予了它经典性的断语:“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历经了国际舞台上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之后,我们今天越加步入了自己的成熟。这成熟意识着,我们应该把“和平共处、独立自主”更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的形象长久地坚持下去。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