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织全面的对空防御斗争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拥有绝对的空军优势,掌握有整个战场的制空权,并且其飞机活动肆无忌惮,非常疯狂,这给志愿军的作战造成的困难最大。志愿军为了有效地解决对空防御问题,以便部队得以生存和坚持作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充分利用夜间作战外,主要有:
1.严格疏散隐蔽和伪装,尽量减少因美军空袭造成的损失
志愿军在入朝作战初期,既无空军,又严重缺乏对空作战兵器,因此,积极防护是当时防空袭的主要手段。昼间利用山洞、矿洞和森林,将人员、装备、物资疏散隐蔽,对于来不及隐蔽的车辆和重装备则进行疏散伪装,使其与当地的自然景物一致;夜间则严格灯火管制。这样使美军空袭难以发现目标,即便其发现目标进行轰炸扫射时,也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组织步兵武器打击低飞的美军飞机
组织步枪和轻、重机枪等步兵武器打击低飞的美军飞机,这是志愿军在入朝作战初期严重缺乏对空作战武器的情况下,积极防空的主要手段。采取这种手段,可击落美军低飞的飞机,而更主要的是,迫使美军飞机轰炸扫射不得不升高高度,从而降低其轰炸扫射效果。
志愿军还在后方主要公路沿线设置了对空监视哨,为过往的车辆防空报警,既减少了车辆损失,又提高了公路运输能力。
3.突击扩建和训练空军及高射炮部队投入作战
经过突击扩建和整训,自1951年初起,陆续有数个高炮师、数个高炮团和数十个高炮营入朝作战,实行重点保卫和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打击美军飞机。1951年秋,志愿军空军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也投入作战,同苏联空军(常保持2个师共4—7个团)并肩在平壤以北地区掩护后方运输。志愿军高射炮兵和空军陆续投入作战,增强了志愿军对空作战能力,有力地打击了美国空军的疯狂气焰,并同苏联空军一起夺取了鸭绿江至清川江间(美军称这一地区为“米格走廊”)一定时间内的制空权。
志愿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条件下,全面组织对空防御斗争,有效地保证了地面部队的作战。
(四)大力加强后勤保障,以适应作战需要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现代化战争,志愿军采取中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后勤保障的原则和方法,远不能适应在朝鲜作战的需要。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初期,后勤保障能力很弱,在美国空军的轰炸封锁下,后勤保障极为困难,尤其作战物资的运输补给更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
1.充实后勤保障力量,并实施统一指挥
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愿军后勤保障部队同作战兵力的对比,从1:35陆续提高到1:6,运输汽车从700余辆陆续增加到3800余辆,兵站和医院也有了较大加强。保障部队的构成增加了防空部队和铁路、公路抢修部队。并且成立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对后勤保障实施统一协调指挥,从而增强了后勤保障能力。
2.完善保障体制,提高保障效率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下设若干后勤分部,每个分部下设若干兵站和医院,并区分了基地分部和前沿分部,采取由分部直接供应到军和军以下各级按建制供应相结合的供应体制,并采取许多措施实施运动战中的跟进保障,从而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
3.把运输工作作为后勤保障的头等大事来抓,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运输体制
志愿军从入朝作战的初期就把物资运输作为后勤保障的头等大事来抓,“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经过努力基本建成了以铁路、公路运输相结合,以防空、抢修、抢运相结合的运输保障体制。
采取这些措施,基本保障了志愿军作战的需要。特别是后期,战线稳定,对空防御能力增强,前线作战物资有了较多的储备,供应充足,有力地保证了作战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