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内瓦会议上的胜利以及“不输出革命”原则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确定的方针,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了灵活的斗争。
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法国政府的主战派和保大伪政府仍然称越南民主共和国是没有固定领土的“幽灵”。能否攻克已为全世界瞩目的奠边府,成为显示力量并压法方让步的关键。根据中国革命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以战促和的经验,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在攻坚战术、火力支援、作战指挥和物资供应上尽可能向越南人民军提供援助,以攻克奠边府。5月7日,越南人民军在中国支援下攻克奠边府,全歼守军1万多人。这一仗规模虽不很大,政治影响却很强烈,法国国内反战情绪更高,政局也出现混乱,主和派势力占了上峰。
从5月8日起,日内瓦会议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然而在前3周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除了法国政府尚不想停火和美国破坏外,中苏越3国代表团对停火问题也一度出现不同意见。越盟代表团团长、越南副总理范文同,未和后方协调,曾表示越南问题应以就地停火、稍加调整、等待普选为主。周恩来认为,若就地停战,那么尚在敌人手中的红河三角洲及河内、海防等大城市便无调整的可能,而且对西方同意通过普选统一越南也不应抱过高希望,即使将来形势好转能实现普选,也应首先站稳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不然南越的游击区和根据地被敌人挤掉了,北越和中越的根据地又未能在交换中得到加强,对越盟是不利的13。最后,中苏越3方照周恩来的意见提出了停火和区域调整的意见,法国表示接受,会议开始有了进展。
自5月底至6月中旬,日内瓦会议又在老挝、柬埔寨这一关键问题上陷入僵局。法国虽然已同意从老、柬撤军,却要求越盟也从这两国撤军。越方这时仍不承认越盟有军队在老挝、柬埔寨,对此西方国家不可能让步。美国利用这一形势与法国实际上已就干涉条件达成协议,打算援助3个师兵力。在这种形势下,不承认有越盟军队在老、柬,不解决这两国的政治问题,会谈势必破裂,这不仅在政治上会犯将国内革命和民族革命放在一起的“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在军事上也势必把美国、法国和越南保大伪政权、老挝王国政府、柬埔寨王国政府联到一起,造成很不利的局面。
在6月15日会议接近破裂的关键时刻,周恩来在3方代表团商量对策时建议承认有越盟“志愿军”在老、柬作战,可以按照撤退一切外国军队的办法办理。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原先就赞成这一办法,范文同经反复考虑后也表示同意。6月16日和17日,周恩来分别会见了艾登和法国外长皮埃尔,提出在老、柬撤出包括越盟志愿军在内的一切外国军队的建议,6月18日,范文同也表示了同样的态度。英、法代表团立即表示愿意商讨,原先对中苏越3方持激烈态度的老挝、柬埔寨王国代表团也积极赞同。6月19日,会议达成了双方军事代表就老、柬问题进行直接谈判的协议。美国虽然仍持反对态度,却已完全陷入孤立。
周恩来在日内瓦提出的解决方案,得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的完全赞同,胡志明也同意这一方案。6月下旬,周恩来利用会议休会,访问了印度、缅甸,又于7月3日至5日到广西柳州同胡志明、武元甲等会谈。两党会谈达成了一致意见后,越南劳动党中央以“七•五文件”的形式通告在日内瓦的范文同,提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具体方案。7月15日,胡志明在越南劳动党中央第六次会议上指出:“采取调整驻军地区的办法以求达到和平,用全国普选的办法达到统一,这是我们的主张。”14
7月12日,周恩来回到日内瓦。这时范文同还没有下从16度线以南撤军的决心,法国政府的主战派和美国又在积极活动,法国由主和派刚组织起的新政府已有倒台的危险。周恩来回到日内瓦的当天就和范文同彻夜交谈,以朝鲜战争为例说明美国干涉的严重性,并结合中国“皖南事变”和日本投降后及时撤出江南根据地以争取东北的经验,说明进退的辩证关系。周恩来还向法国总理说明,让步是双方的。经过双方讨论,会议最后达成协议,法军撤出印度支那3国;越盟军队从老挝、柬埔寨撤出;原老挝抗战武装以桑怒、丰沙里两省为集结区;柬埔寨抗战武装就地复员,柬王国政府保证他们享有同于全国公民的权利;印度支那成为和平区。对于日内瓦会议达成这样的结果,美国极为不满并拒绝签字,但是由于英国、法国和老挝、柬埔寨两个王国政府都赞同这种解决方式,美国政府被迫声明“美国将不使用武力来干扰这一决定”。1954年8月8日和1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两次会议得出结论,日内瓦协议对美国是一场“灾难”。15
日内瓦会议取得了这样的成果,说明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策略原则是十分正确的。日内瓦协定于7月21日签订后,7月22日,胡志明发表号召书宣布:“日内瓦会议已经胜利结束了。我们在外交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16
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活动还体现了尊重各国独立、主权、不输出革命的原则,从而全面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在当时中国的对外宣传中,已经改变了建国初期公开支持他国国内革命一类属于世界革命范畴的提法,而强调了尊重他国人民自己的选择,对中国周边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表示长期友好的愿望。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访问缅甸,他在同缅甸总理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出:“革命是不能输出的,一个国家内人民所表现的共同意志也不应容许外来干涉。”17日内瓦会议处理老挝和柬埔寨问题,正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对于日内瓦会议取得的成就,1954年7月上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印度支那停战后,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中国的外交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输出革命的基础上,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为50年代中国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日内瓦协议达成后几十年来,印度支那地区的风云变幻,验证了当年中共中央处理印度支那战争的方针的正确。
注释
①②黄文欢《沧海一粟》第256页,第25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③《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第5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⑥⑦⑧⑨《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纪实》第5-6页,第58页,第140 页,第56页,第5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⑤ 15《关于越南战争的五角大楼秘密报告》,《纽约时报》1971年7月4日,7月5日。
⑩艾森豪威尔《白宫岁月(上)——受命变革》第373页,三联书店1978年版。
11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5-6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1213《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和实践》第255页,第263-26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14《胡志明选集》第2卷第336页,越南外文出版社1962年中文版。
16《胡志明选集》第3卷第1-2页,越南外文出版社1963年中文版。
17《人民日报》1954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