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援助发展史
熄灭印度支那战火的卓越历史:试述中共中央关于援越抗法及和平解决印度支那战争的方针及其实施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徐焰    来源:党的文献1992-05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以政治方式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中共中央希望国家能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建设阶段。然而美国政府出于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又积极筹划直接出兵印度支那,对中国南部实施战争威胁。法军从1953年夏季起开始在印度支那战场上实施由南向北推进、旨在两年战胜越盟的纳尔瓦计划。为了粉碎法国在印度支那战场上谋求取胜的最后尝试——“纳尔瓦计划,中国自朝鲜停战后加强了对越盟的援助,越南人民军从1953年冬至1954年春展开了冬春攻势,并于19543月向其已包围了3个月之久的法军奠边府据点发起进攻。这时,在印度支那战场上,双方综合力量对比已处于均势。根据朝鲜停战的先例及印支战场上的僵局,中苏越3国开始寻求和平解决印度支那战争的出路。19531126,胡志明提出愿意同法国讨论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的建议。19541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柏林会议上又建议召开包括美、英、法、苏、中5大国会议,以谋求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英法两国都同意苏联的建议。英国内阁为此还要求外相说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法国国防部长对美国记者公开发表谈话,声称,印度支那问题只能由共产党中国来解决美国虽顽固坚持敌视中国的态度,但因在盟国中的孤立处境,不便公开反对召开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这就使战争出现了通过国际会议和平解决的可能。

  但是,美国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后仍在准备扩大印度支那战争。

  根据当时印度支那的形势,是把战争继续下去而不惜同美国作战,还是通过和平谈判给法国以面子使其撤退以结束战争,这两种选择已经摆在面前。中共中央军委反复研究了继续进行印度支那战争的前景,认为: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是愿意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的,而且如果法国不停战不撤军,美国势必又插进来,把战火直接烧到中国南部边境(因当时法军还占据着邻近中国边境的越北要地),就会出现类似1950年秋朝鲜战场的情况,我国不得不再以志愿军名义出兵援越;而出兵到越南作战比到朝鲜作战要困难得多,从中国工业基地东北到中越边境有几千公里,只有一条铁路干线,印度支那半岛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中国军队数量上的优势难以很好发挥。对美作战还会大大影响国内已经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另外美军直接介入战争,也会大大增加越盟和老、柬的抗战力量的困难。考虑到种种因素,中共中央主张争取在美国尚未插手前,就在日内瓦会议上和平解决问题。在决定派遣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的同时,中共中央规定代表团的任务是: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的缓和;并争取会议达成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11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19544月周恩来前往莫斯科,同苏联、朝鲜、越南领导人举行了日内瓦会议前的预备会,研究了在日内瓦会议上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方针、策略。经中苏越3方研究决定,在印度支那问题上采取联法抗美的策略,以争取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根据这时战场上双方占领区犬牙交错、敌方又占中心区和交通线、就地停战则越盟力量被分割而难以长期生存的实际情况,周恩来提出,比较有利而且可行的方案是争取以16度线为界实行停战,线北法军撤出,线南人民军撤出。对此,中苏越3国领导人一致同意123国还商定了在会议中如何互相配合、协调行动等具体事项。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战争,这是以现实主义精神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决策。新中国成立后几年的外交工作实践,使中共中央对于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了解大大增加,尤其是对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长期和平共处的可能性有了清楚的认识。以和平方式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从中国来说,照顾到了履行国际义务和维护国家自身利益这两个方面,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及政策经历了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斗争,已经日益趋向成熟。

  三日内瓦会议上的胜利以及不输出革命原则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