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陈德铭:建设性地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3-31    作者:陈德铭    来源:商务部网站 2010-03-3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快速发展,2009年两国货物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比建交初期的1979年增长了118倍,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累计达622亿美元。在这三十年里,中美经贸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但任何曲折都没能遏制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前进的步伐。这足以说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合作始终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基调。

  近来,中美经贸关系又出现一些杂音。一些人认为美国在对华贸易中吃了亏,还有人认为中国低估人民币以获取竞争优势,攫取贸易顺差。对此,我们更加需要倾听理性的声音,把握发展的大方向,以建设性的态度继续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一、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的五个基本事实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应全面客观地理性分析。

  (一)中美贸易格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陆续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这些产业的主要承接地先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美国由此对上述经济体产生了大量贸易逆差。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相关产业进一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大陆,中国从日、韩、台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加工装配后出口到美欧发达国家。由此,中国对周边经济体逆差增加,而对美顺差扩大,但同期美对亚洲整体的逆差占其逆差总额的比重并未明显增加。以2009年为例,中国对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逆差总额达1471亿美元,较中国对美顺差1434亿美元还略高。跨国企业对这一贸易链条的形成发挥了主导作用,其中包括大量美资企业。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下,美国即使限制自华进口,也难以使传统制造业回流,只能转而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求替代。

  (二)美国对华逆差程度被明显高估。今年3月4日,中国商务部与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共同发布了双方关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的研究报告。根据研究结果测算,2006年美国实际对华贸易逆差应在美官方数据基础上缩减26%。造成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原产中国的货物通过其他经济体转口至美国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被计算为中方顺差;二是在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中国企业通常只负责接单生产,不掌控设计、运输、销售等环节,美方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出口报关价格,进而推高中方顺差。如按此推算,2009年美国实际对华贸易逆差应在美方公布数据基础上减少约600亿美元。

  (三)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加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美国长期实行对华出口管制,2007年还将中国单列,专门增加了包括纤维材料、数字机床、部分集成电路设备在内的47个出口管制项目。严格的管制迫使很多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转从他国进口。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但自美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如果仍按2001年的进口比例推算,2009年美国对华出口至少损失330亿美元。据商会测算,到2020年中国仅在集成电路、机床和民用航天领域的进口需求就高达6000多亿美元,但其中恰恰有大量产品受限于美国出口管制。在美优势产品出口受限的情况下,中美贸易差额不是双方竞争力的真实反映,依此调整两国经贸政策只能造成更大的扭曲。

  (四)美国长期逆差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地位有关。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特里芬教授就提出,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要满足世界各国在贸易清算、债务清偿和国际储备等方面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流出。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增多,美国的逆差就会越大,但长期逆差又威胁美元币值的稳定,威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特里芬难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内在原因。当前,美元也仍然面临着既要通过经常项目逆差为世界提供流动性,又要确保美元稳定的两难窘境。

  (五)人民币汇率无法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表明,一国本币升值对调解贸易收支的作用有限。2005-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同期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年均达到5.9%,对华逆差年均增长21.6%,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而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5.7%降至3.5%,对华逆差下降16.1%。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也曾因货币问题向德国、日本施压,迫使两国的货币大幅升值,但到2008年,美国对德国仍然逆差429亿美元,对日本逆差726亿美元。由此可见,贸易流向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而非汇率。 

    1. 陈德铭:望美采取切实措施早日放宽对华出口管制
    2.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分别会见美国商务部长和众议员
    3.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访谈录
    4. 陈德铭:十七大以来我国商务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