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是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的中东地区国家,但中以两国在冷战中却经历了积极接触、激烈对抗再到最终和解的复杂历程。作为现代以色列“国父”的大卫·本-古里安,从以色列建国至其去世前,对中国的态度与认知也经历了巨大转变,并可大致以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作为政府首脑的本-古里安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但其对新中国简单化和符号化的理解导致他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抱有相当怀疑的态度,其与西方阵营结盟的战略规划最终也加速了中以两国的分道扬镳。在后一阶段,本-古里安倾向于用更加长远的角度正视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新中国的崛起,并呼吁以色列社会以及西方世界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本-古里安对中国的分析研判从多个方面影响了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对华政策,为理解曲折的中以关系以及复杂的全球冷战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本-古里安后期的中国观兼具哲学历史高度和现实政治维度,也为世界对中国的观察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犹太—以色列视角。
全文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