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红
自1996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立以来,学界对这种新型国家关系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从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动因、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关于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动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国际格局推动的结果。从国际格局嬗变与整合过程着眼,将中俄关系的新定位视为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结果。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一超独霸”与多极抗争的基本战略态势是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2)国家利益决定论。从国家层面上看,中俄相近的发展模式以及相似的国家战略任务是促使两国战略合作的重要原因。战略协作符合中俄安全利益、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决策,并能积极缓解中俄两国在地区合作、边界划定等问题上的冲突。(3)美国因素的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美在北约东扩和独联体一体化问题上的矛盾激化,美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及通过加强美日同盟对华施压等措施,在客观上将中俄推入相似的战略境地,使中俄在联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方面既有共同语言又有巨大的共同利益。此外,研究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苏(俄)关系发展史进行总结,指出中俄这种新型国家关系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的理性判断,是提升两国关系模式的正确选择。另有学者从对外政策调整的角度分析指出,俄外交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修正是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中俄新型关系是两国全方位外交方针的结果,并推动各自外交方针的实施。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层面分析指出,政治文化的相似性使两国建立伙伴关系成为可能,而政治文化的差异也成为引发伙伴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深层原因。
二、关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有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战略”与“协作”的理解上。对中俄战略协作的理解大致可归为三类:涉及军事利益、最终形成针对第三国的联盟;缺少法律约束力的松散的战略合作,即有限的战略合作;鉴于两国任务和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两国利益的需要,中俄在双边、地区、国际层面进行协调合作的非结盟模式。
多数研究者认为,中俄两国的战略协调不仅针对现实的发展状况,而且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发展远景,尤其是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对外界的影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协作”二字,着重表明两国今后共同努力、相互信任的合作精神。“协作”关系表现为“协调”、“合作”、“携手”的关系,同时表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通过“蜜月”和“同盟”关系来实现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合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示出诸多特点。主要表现为:(1)平等合作。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达成共识的领域寻求进一步的合作成为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特征。(2)非意识形态化。中俄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在政治关系上,相互尊重各自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3)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4)合作具有全面性、持久性。两国战略合作既包含政府元首和国家首脑彼此的合作,也涵盖民间、区域及企业合作。此外,高层交往制度化、机制化,构筑新安全观与新安全结构等新特点也十分鲜明。
三、关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中俄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对战略协作伙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贸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两国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潜力巨大,但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经济合作框架,双方经济利益的融合未达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要求,导致俄中战略协作没有建立在广泛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政治空心化”的危险。
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从国家对外经济合作的全局来看,两国间的经济合作水平在本国对外合作的全局中并不处于落后位置。中俄关系的发展首先是建立在战略和安全领域的考虑上的,而非经济合作基础上。
2.民间交往滞后于官方交往。近些年,中俄对两国民间交流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建立了相关的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相继开展“国家年”、“语言年”及“旅游年”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间及人文交流状况。但同时,中俄之间的文化、人文合作仍比较薄弱,存在官方交流与民间交往脱节现象,与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定位与发展不相符。由于历史与现实问题导致的民众心理隔阂,也会降低彼此对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关心和参与度。
3.美国因素的影响。冷战后美国“一超独大”,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握有主动权,中俄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都将对美关系置于重要地位,“中俄相同或相似立场多集中在政治与安全角度,从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来看,中美关系与俄美关系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中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俄战略协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研究者还指出,中俄两国的战略需求、外交策略与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不断调整和发展对美关系,是俄罗斯成为西方“民主社会”一员的重要步骤。中国的国际角色和定位随着中国完全融入世界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对两国关系长远而稳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4.力量对比失衡引发不信任危机。有分析认为,两国力量的消长变化可能导致两国对相互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定位,特别是考虑到中俄特殊的地缘政治、人口地理和历史文化等特点,未来两国不可避免地将发生冲突。伴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国威胁论”及其衍生的“人口入侵论”、“经济渗透论”、“军事挑战论”、“地缘战略矛盾论”等诸多变种,对中俄关系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有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及当前研究动态
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突出强调中俄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认为中俄战略合作的力度和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同利益的质的重要性和量的多少的结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随着两国的合作和发展而不断深化。同时,中俄关系还没有到“自动挡”行驶阶段,还需继续提升两国战略互信程度,重视两国文化“软效应”的长期积累问题,处理好两国在国际重大经济与国家安全事务上的协调与配合,继续扩大两国的友好合作。另一种观点从中俄意识形态不同,国家利益各异,双方战略共同点的差异出发,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存在诸多变数,前景不甚明朗。变化中的国力,遗留的历史矛盾、潜在的现实冲突客观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战略协作将有名无实,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无法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近期,一些学者提出,由于两国利益交汇点的不断扩大,为应对共同的战略压力,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应提升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将中俄关系定位为同盟性质。
五、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研究的评价
总体来看,学界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给予了高度重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观点。虽然学界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目前研究队伍上看,多以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为主,从史学角度的分析较少,从历史根源探讨中俄关系迅速发展原因的研究相对不足。此外,中俄新型国家关系与地区发展、区域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待系统分析,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亚太新秩序的影响、对地区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的影响等。再者,有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和外延的探究可待加强,中国与众多国家形成了基础性伙伴、睦邻伙伴、战略协作伙伴等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何系统揭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外延、整体架构以及价值理念,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推动中俄关系的稳步发展,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