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俄关系及其国内国际因素”(1991~2011年)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 2012-11-13    作者: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非同盟框架下的中俄军事合作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张星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和苏联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框架下,经历了密切的军事合作期。中苏的军事合作和苏联的军事援助,对中国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近20多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对中国实现军事战略方针调整,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缓和多方面安全威胁,同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俄两国在非军事同盟的框架下,按照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创造了开展平等互信、友好互利军事交流与合作的宝贵经验。

  一、中国发展对俄军事合作的战略依据

  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的军事交流与合作,这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有着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等广泛基础。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依据:

  一是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军事战略的严重威胁。1989年中国“八九”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所谓“制裁”。此后,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先后发动海湾战争、空袭南联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霸权主义气焰愈益嚣张。

  二是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核心军事变革发展迅猛,特别是通过上述几场战争清楚地显示出美国在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武器和非接触作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三是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安全威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面对着美国的威胁,而且面对着“台独”分裂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的严重威胁。进入21世纪后,中国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愈加复杂化。

  四是中国军事战略方针调整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面对各种安全威胁,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相继作出军事战略调整,从应对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到应对高技术条件下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五是俄罗斯的对华友好政策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先后作出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不允许外部势力对解决台湾问题加以干涉的承诺,并保证“在涉及台湾的一切问题上都会坚定支持中方”。中俄睦邻友好关系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发展两国军事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发展

  正是在上述广泛的基础上,中俄军事交流与合作得以有效开展和推进。最先取得突破和成就的是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1992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一项军事技术合作协议,俄罗斯首次向中国出售了苏-27 战机,由此拉开了两国军事技术合作的序幕。同年11月,中俄两国建立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统一规划双边军事技术合作。至2011年,该委员会已先后举行16次会议。

  中国陆续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武器及与之配套的装备,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苏-27、苏-30战机和伊尔-76大型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为主的空军装备。据有关消息称,中国空军装备的苏-27、苏-30战机已超过400架。二是以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为主的海军装备。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 中国先后从俄罗斯购买了4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和8艘“基洛”级潜艇;三是各种类型的导弹,包括S300型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M1型短程地对空导弹和SA-10地对空导弹等。

  中国从俄罗斯购买武器的数量之多,使中国在许多年里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军售对象国,帮助中国加快了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使面临转型期的俄罗斯军工企业获得了发展机遇,为俄罗斯的经济复兴创造了条件。

  三、中俄军事教育合作的发展

  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教育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刘伯承元帅就曾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89~1997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曾在1954~1958年进入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2002年起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的曹刚川上将也曾于1957~1963年在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留学。

  军事教育合作成为中俄两国、两军增进了解和互信的重要渠道。1996年,中国恢复向国外派遣军事留学生,首批42名高中级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即派往俄罗斯军事院校学习。10多年来,中国派遣军事留学生始终是以俄罗斯为主,兼顾西方军事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对中国军队建设特定领域有重要借鉴作用的国家。据俄罗斯媒体披露,自1996 年以来,已有2000多名中国军官根据中俄两军交流计划在俄军各级指挥学校进修。俄军也派遣了一批中高级军官到中国国防大学作短期进修。这为两军进一步展开合作打下了人事基础。借助中国的“俄罗斯年”与俄罗斯的“中国年”等活动,两国军方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军事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军事合作关系的发展。

  四、中俄安全合作的发展

  19949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并重申了关于不首先使用武力,特别是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同年,中俄两国还签订了《中俄两国预防危险军事行动活动协定》,两国开始在多边框架下开展军事合作。1996426,中、俄以及中亚三国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标志着“上海五国机制”的诞生。1997424,中、俄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又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在两国军事互信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两国军方的高层互动为密切两国军事联系、加强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中俄两军于199311月建立了国防部长定期会晤机制,随后又于199711月建立了总参谋部战略稳定磋商机制,两军高层始终保持密切的往来与磋商。200410月普京总统访华时,两国元首又同意建立国家安全磋商机制。目前,两国军方高层互动已经定期化、制度化,就双方事务乃至国际事务进行友好磋商。

  五、中俄联合军事演习

  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军事合作方式,是两国军事互信和军事合作关系的重要体现。2002年,中俄两国在内蒙古的中俄边境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由于这是两军第一次联合军演而备受关注。2003年,中俄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共同参加“联合2003”反恐联合军事演习。2005818~25日,中俄两国首次举行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表明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与军事合作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789~17日,中俄之间的和平使命系列演习再次举行,2009年夏在中国东北再次举行“和平使命—2009联合军事演习。

  2012422~27日,中俄两国在中国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的“海上联合—2012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备受瞩目。这次演习中俄双方共派出各型舰艇25艘、飞机22架、特战分队2个。演习以海上联合防御和保卫海上交通线作战为主题,进行包括联合护航、联合防空、联合反潜、联合反劫持、联合搜救、联合补给和对海、对潜、对空实弹射击等内容的演练。这是中俄两国海军首次联合演习,军事演习深入到军种,成为中俄两军战略互信达到新水平的标志。两国努力将双边军事演习制度化,推进两国军方协同作战能力,表明了两国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信心与决心。

  六、中俄军事合作中的问题与展望

  中俄两国领导人都曾明确表示,中俄军事交流与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应看到,两国现阶段在军事技术合作上正处在一个转型期,遇到一些困难。自2006 年以来,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武器数量有所减少,在俄罗斯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也出现下降。可以说,目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到达了一个关口,两国必须寻求一种妥善的方式予以解决。

  第一,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开拓新领域。两国应当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努力在航空航天、高技术武器系统和新概念武器研制上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力争以非对称发展方式,在高新武器装备方面对霸权主义形成有效的战略牵制。

  第二,努力排除“中国威胁论”的干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22000公里的陆上边界,18000公里的海岸线,是世界主要大国中唯一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且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将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决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一个繁荣强大的俄罗斯,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同样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第三,俄罗斯的对外军事合作应保持战略上的平衡。中国、印度、越南都是俄罗斯的朋友,都与俄罗斯有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对待朋友应当相互信任、坦诚相见,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而不应当有亲有疏、有厚有薄。

  有理由相信,中俄两国坚定不移遵循“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以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为根本目标,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合作原则,认真落实加强军事信任等军事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在军控、反恐和地区安全等领域的密切协作,两国军事合作关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