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俄关系及其国内国际因素”(1991~2011年)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 2012-11-13    作者: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1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俄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徐轶杰

  中俄建交2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的“地缘优势”、“经济结构性互补”以及两国逐渐形成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出于两国各自“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中俄两国应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水平,逐步形成促进地区一体化的“中俄经济同盟”,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彼此的国家利益。

  一、中俄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

  2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中俄经贸合作模式。1992~2011年,中俄贸易额增长了14.25倍,年增长率14.6%2011年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国对俄投资超过英国,排名第5位。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中俄互市贸易区和不断增加的民间贸易投资往来构成了中俄两国多层次的经贸合作合作框架,并形成了两国间“国家年”、专业协会和网络等多种合作渠道。

  两国毗邻的“地缘优势”、两国“经济结构性互补”以及两国逐渐形成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

  二、中俄经贸合作的主要问题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正视并认真分析两国经贸合作中的问题。一般认为,“总量不匹配”、“产品结构单一”、“程序规范问题”是中俄经贸合作中经常提及的问题。

  第一,“总量不匹配”,指中俄经贸合作的规模与两国的大国地位不匹配。中俄贸易“总量不匹配”有历史和现实两重因素。

  历史上,1992年中俄贸易仅58.6亿美元。起步晚、起点低是造成中俄经贸合作“总量不匹配”的历史因素。俄国经济长期萧条导致俄罗斯国内市场狭小,这是中俄贸易发展受限的现实因素。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199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92年的42.59%。中俄贸易也受到影响。1999年中俄贸易额仅为57.2亿美元,低于1992年水平。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贸易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第二,“结构单一”问题,指中俄两国贸易商品结构过于单一。通常认为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大多属于如服装等低技术含量的商品。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统计,2010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中贸易额最大的是以服装、鞋靴、家具为代表的SITC8类商品,占对俄出口的34.26%。同年中国对俄出口的运输和机电类产品,即SITC7类商品,占对俄输出商品的34.25%两类商品所占比重旗鼓相当。因此“结构单一”之说难以成立。

  2000~2010年,中国对俄输出商品中SITC7类商品比重从0.7%猛增至34.25%SITC8类商品比重从71.3%下降到34.2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从内因看,中国加入WTO后产业逐步升级,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进军;从外因看,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机电汽车等商品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中国对俄机电制造类商品出口急速上涨。两国贸易商品结构是由两国经济发展需要和水平决定的。随着中俄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贸易规范问题”指中俄经贸合作中由于两国法律法规彼此不接轨产生的风险。这其中“灰色清关”问题尤为突出。

  “灰色清关”问题由来已久,其产生与发展有其客观因素。轻工业供给能力不足使俄罗斯不得不依靠进口解决。激进的高关税政策致使普通居民难以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日用品。这就为“灰色清关”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灰色清关”导致正规的“白色清关”费用高效率低,大批贸易商不得不采取“灰色清关”入境。单纯要求中方放弃“灰色清关”是不合理的,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灰色清关”提供了廉价日用品,同时也使俄罗斯海关税金流失,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建立规范、合理、高效的贸易规范需要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

  三、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

  201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的第10个年头,中俄领导人对两国经贸合作提出了更美好的愿景。为了进一步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笔者认为两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中俄两国应当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从国内发展战略看,中俄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两国都提出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客观上,中俄两国经济结构互补,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实力,市场、生产能力、资源和科技的高度整合将给两国现代化进程以无限动力。从国际形势看,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发酵,一些国家借挑起地区动荡转嫁危机。由此可见,两国国家战略在国内和国际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中俄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将夯实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经济基础,促进两国国家战略的实现。

  其次,两国应当共同致力于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制度建设,建立规范、合理、高效的经贸合作机制,解决“灰色清关”问题,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

  再次,双方应正视并克服“中国威胁论”的困扰,保证中俄经贸合作顺利发展。在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苏联解体后更是甚嚣尘上。俄罗斯学界和舆论界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相继产生了“历史复仇说”、“资源依附说”等多个版本。“历史复仇说”警告俄罗斯,中国发展必将导致俄远东领土丧失。“资源依附说”警告俄罗斯,如向中国出口资源将沦为其依附国。

  种种“中国威胁论”之所以盛行有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原因。国际上,阻止中俄结盟成为霸权国自苏联解体后的重要政策。布热津斯基警告美国决策者:伊朗、俄罗斯、中国联盟将是美国霸权的最大威胁。宣扬“中国威胁论”成为阻止这一联盟出现的有效手段之一。欧洲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尤其是“资源依附论”,其实质是迟滞并阻止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增强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市场的依赖,以控制俄罗斯的经济命脉从而影响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俄罗斯不得不面对欧洲在北约旗帜下不断东扩,在经济上不得不过度依赖于欧洲市场。国内因素方面,由于欧美国家借苏联解体之机大肆掠夺俄罗斯资产,导致俄罗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欧美国家影响,产生了庞大的利益集团,足以影响政府决策。

  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所谓“中国威胁论”有了一定市场。但是正如季塔连科院士所阐述,俄罗斯目前正处于紧急关头,我们要么展示自己的政治决心,同中国开展广泛合作,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同时参加开发中国西部及西北部),要么屈从于“中国威胁论”的偏见和神话,失去这个机遇,客观上保持俄国亚洲部分地缘政治上的弱点,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中俄应当克服各种“威胁论”的干扰,发挥各自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本、技术上的优势,实现两国商品、资本、服务、人员、技术的自由流动,以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为着力点,助力彼此的现代化战略,缔造双方都能从彼此经济发展中获利的“中俄经济联盟”。

  综上所述,中俄建交2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中俄经贸合作模式。究其原因,中俄两国的地缘优势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中俄两国经济结构性互补是两国经贸合作深化发展不竭的经济动力,中俄两国领导人出于本国国家战略和国际格局的考虑高度重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两国经贸合作得以不断深化的政治保障。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发酵和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行径愈演愈烈,出于两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中俄应当克服各种困难,进一步加深两国经贸合作,有步骤地形成促进地区一体化的“中俄经济同盟”,在助力彼此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促进国际多极化的发展,最终保证两国国家战略的实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