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在撤军问题上的外交交涉
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准备,4月9日,通过英国驻北京代办,美国以16国的名义对中国的声明做出了答复。按照既定策略,照会避而不提撤军问题,只是要求中国政府对北朝鲜提议做出“精确的解释”,询问“当北朝鲜当局谈及‘中立国组织"监督选举时,中朝方面是否接受选举应该由联合国主办,并且应该由联合国监督初选和整个选举”。[1](pp.984~985)
5月6日,中国回复照会指出,中国军队正在定期、分批地全部撤出朝鲜,然而联合国军方面却至今没有在撤军问题上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接着,照会谴责美国、联合国一方,“竟然对这个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上最为迫切和现实的撤军问题避开不谈,而别有用心地扯出所谓‘澄清"监督选举的问题来进行纠缠……联合国军各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转移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图掩饰美国长期占领南朝鲜、继续阻挠朝鲜的和平统一和进一步制造远东紧张 局势的阴谋”。[1](pp.985~986)
通过强调利用联合国解决朝鲜问题这个前提,美国避开了中朝方面提出的从朝鲜撤军问题。接下来,美国的目标就是把朝鲜统一问题引向联合国,借助美国在联合国的优势,继续维持其驻军。这种策略意图在其对待盟国的态度中表露无遗。5月19日,在谈论如何进一步答复5月6日中国照会时,新西兰使馆顾问怀特建议,16国是否应该采取更灵活的立场,向中朝做出适度妥协。美国国务院东北亚事务司司长哈罗德·帕森斯的回答非常干脆。他表示“美国已经准备了答复草案,16国应该把中国共产主义者置于这样的位置,即他们做出回答是非常困难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并不‘乞求"得到回答;关于灵活性问题,美国认为16国对5月6日中国照会的答复不是展示灵活性的地方,而是在秋季的联合国大会上,应该更适宜展示灵活性”。[7]罗伯逊在评论5月6日中国照会时认为,中国照会略去了有关朝鲜自由选举的澄清要求,相反再次要求联合国和联合国军从朝鲜撤出。接下来中国可能将会提议举行政府间会议,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他建议16国应该尽快对此做出答复,重申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自由选举并按本土人口的比例选举组成国会才是问题的核心。答复应该明确,联合国军直到朝鲜实现统一才会撤出。这一答复将会改善盟国在联合国的姿态。[10](pp.457~458)7月22日,美英双方就未来的联合国朝鲜问题决议案交换看法,英国提议是否应该给军事停战委员会一定的地位,或者扩大朝鲜统一重建委员会的成员,比如把中国包括进去,遭到了帕森斯的明确反对。他表示美国已经努力把有关军事停战委员会的词汇单独界定为与军事协定有关的军事问题,有关朝鲜的政治考虑应该尽可能和军事停战委员会分割开来……美国不应该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不应该弱化美国的立场。[7]这表明美国故意提出中方不会接受的前提和要求,其最终目的就是避免和中国在朝鲜问题上进行政治谈判,待秋季联合国大会召开后,美国可以利用联合国来维持其驻军的“合法性”。
经与英国、澳大利亚等16国中重要成员国“磋商”,美国对答复文本的个别措辞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了答复草案。7月2日,美国对5月6日中国照会做出答复,对中国坚持所有外国军队从朝鲜撤军作为朝鲜自由选举和统一的前提表示遗憾,强调4月9日照会中提出的选举原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关于军队的撤退问题,照会指出,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撤出联合国军,将不能适当地解决朝鲜问题,并不意味着远东紧张局势的缓和。联合国军的存在,是为了在朝鲜问题最终解决之前防止进一步的侵略。16国希望根据联合国决议,实现朝 鲜问题的真正解决。当按照联合国决议、具备解决朝鲜问题的条件并得到执行时,经联合国提议,他们才准备撤出联合国军。[7]
从两次照会往来双方强调的重点来看,中国坚持先撤军再讨论全朝鲜的选举问题;而美国则避而不谈撤军问题,坚持联合国处理朝鲜问题的能力,并主张在这个前提下,让中朝方面澄清有关选举的问题。双方前提截然不同,这使照会往来变得没有实际意义。美国据此实现了其政治目的,把朝鲜问题再次引向联合国,中美关于从朝鲜撤军和统一问题的外交交涉最终转向联合国内朝鲜统一问题上的争论。
11月11日,第十三届联大第一委员会就新西兰等13国提议的关于朝鲜问题决议案进行了投票。经过美国的会前运作,联合国大会以54票赞成、9票反对和18票弃权,通过了新西兰的提案,坚持了美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原有立场。[7]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从朝鲜撤出。面对美国决意在朝鲜半岛继续驻军的情况,中国政府作了最后的外交努力。首先,中国政府再次通过英国向美国传递照会,对美国7月2日照会做出答复,重申所有军队从朝鲜撤军,而后通过政治磋商实现朝鲜统一的立场,并揭露了美国拒不撤军的本质意图。[1](pp.1077~1078)接着,委托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索波洛夫在联合国 大会上宣读、散发中国的照会,呼吁爱好和平的联合国成员国促使参加联合国军的国家调整立 场,为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采取积极措施。[7]
中国的外交努力在联合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关朝鲜统一的方式问题出现了“灵活”的趋向。在谈到联合国在选举中的角色时,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强调“联合国主持”而不是“联合国监督”。对于西方国家提出的朝鲜问题提案,利比亚和黎巴嫩从支持转向弃权。在争论中,加拿大提出了一种“调和”的方法,苏联很快对此表示支持。波兰代表表示,希望更多代表接受加拿大和日本的引导,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7] 然而,这些都不能动摇美国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26日,15国通过了答复中国的照会,重申了美国的原有立场。12月5日,该照会和11月14日联合国通过的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案经由英国传递给中国政府。[10](p.503)12月8日,中朝发表联合声明,再次对美国拒不撤军的行为进行公 开谴责。此后,围绕从朝鲜撤军问题,中美的宣传战一直持续到1959年年底, [1](pp.1104~1107,1115~1117)但是双方的基本立场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