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建于1927年,由政府研究院、经济研究院与罗伯特·布鲁金斯经济与政府研究院合并而成。它是“对经济、政治、外交政策与社会科学进行不带偏见地研究的独立机构”,同时又是一个出版机构。它出版的著作均经专家评定,认为是“值得公众注意的”。该研究院成员哈里·哈丁于1992年出版一本专著《脆弱的关系》,系统地探讨了自1972年至1992年中美关系各阶段的变化原因。现将其主要内容译介如下,本文标题为编译者所加。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以来,中美关系长期毫无进展。这是有政治和文化原因的。在中国四周,美国部署了军队,其目的或多或少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影响;美国仍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并签署了安全条约;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其目的部分是为了阻止中国共产党对台湾的袭击;在中国以南,美国正与中国的盟国越南作战,而且美国飞机在轰炸中国集结的部队与供应线。在历史与文化上,两国也迥然不同。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穷的共产主义国家。美国是个人自由、政治多元化和经济机会的体现者,这对中国来说都是陌生的,而中国则刚刚度过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国人仍然记得19世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美国则是侵华政治与经济特权的主要受益者。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有侵略野心、无理智的大国,它支援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是比苏联还要危险的一个敌人。此外,两国国内舆论也使中美无法接近。在中国,有两股政治力量(军官和激进派),反对与美国建交。据香港1989年出版陈顿德(CheDunde)的《毛泽东与尼克松》一书称,中国在飞机场迎接尼克松的有克制的规格,就是江青通过文化部长向周恩来表示她反对在中国土地上“为尼克松作宣传”的结果。在美国,两届政府都不愿意与中国进行接触,害怕这样会引起国内的反对,1967年,90%的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不佳,约70%的人认为中国是美国安全的最大的威胁。
促使两国走到一起的原因有二:一是两国都害怕苏联。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不断扩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中苏边境,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同时,苏联在与美国对抗中显然占有上风,美国则由于在越南的战争无结果而无力与苏联抗衡。这一情况使中美两国必须和解。在最好的情况下,两国可以协调各自的战略立场,甚至可以结成统一战线对付苏联的扩张。至少也可以使两国不必担心两线作战,相反,需要两线作战的是克里姆林宫。二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领导人愈来愈对与美恢复经济与文化联系感兴趣。毛与周虽然并不准备象他们的继承人那样使中国完全参加世界的经济,更不用说进行经济改革了,但是他们决心结束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自我孤立,愿意获得外国的技术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此外,与美国关系改善了,不仅可以购买美国的先进设备,也便于从美国的西欧盟国和日本进口类似的技术。此外,许多美国人也认识到,与中国恢复经济与文化联系,能够获得市场。
哈丁将自尼克松访华至今的中美关系,分为突破、正常化、疏远、和解、风暴云、危机与僵局几个阶段。
突破 60年代初,中美两国政府内都有官员提出应缓和中美关系,但这一建议未被两国领导人接受。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使中国认为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比美国大,并开始恢复在华沙的中美大使级谈判。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谋求结束越南战争并与苏联和解,他认为改善与北京的关系,既可以使越南怀疑它的主要支持者中国的可靠性,又可以使苏联警觉,这两个宿敌可能和解。尼克松还认为中国是五强之一,必须与中国有更多的接触。但基辛格的看法与尼克松不同,他不认为中美接触会对美国有利,也不认为中美接触能促进越南问题的解决。但在他看到中苏边境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时,他认为美国必须阻止苏联对中国动武,因为这会打乱世界力量的平衡,并且认为中美和解会使美国在战略三角中起杠杆作用。
台湾地位问题始终是中美谈判中的棘手问题。最后以美方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宣布其“最后目标”是完全从台湾撤出美国军事力量的方式得到解决。
尼克松1972年访华后中美关系有较大改善,1973年基辛格访华时达到最高点。当时华盛顿与河内在巴黎签订了协议,解决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个主要麻烦事情。这时美中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第一次相吻合,因为美中都不愿意看到北越在印度支那取得霸权。这一共同的观点使两国在亚洲最迫切问题上采取了相似的态度。美国提出取消美日条约,使日本能够自行发展核武器后,中国不再攻击美日条约了;中国明显表示愿意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劝阻金日成在1975年西贡陷落后向南韩进攻;两国还协调政策,认为西哈努克领导的中立的联合政府要比朗诺、红色高棉和亲越南的力量的政府要好。事实上,自1949年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愿意承认需要有美国军事力量驻在亚洲,也承认中美之间需要有战略上的合作,因为他们认为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军撤出这一地区会使中国更容易受到苏联的军事压力,虽然周恩来后来否认这一点,但美国的两位国会议员黑尔·博格斯与杰拉尔德·福特坚持说,周恩来对他们说过,美国应在亚洲保留军事力量以维持稳定的力量平衡。
但1973年以后中美关系处于停滞状态,其原因是:中美两国对苏联的战略不同;未能在台湾问题上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中美政府内部政治问题愈来愈多。
中国与美国虽然都对苏联的扩张主义表示关切,但中国是为了与莫斯科对抗才与美国和解的,而美国与中国和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美苏之间紧张关系的缓和。毛泽东与周恩来都认为苏联是应该受到遏制的侵略力量,而美国则认为苏联是一股复杂的国际力量,应与之和解。因此,中国害怕一旦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缓和了,中国就会被美国“抛弃”,美国则怕被中国拖入中苏对抗之中。
基辛格希望美国能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中国则遣责美国退回到与台湾保持密切关系的老路上去。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复杂,周恩来受到激进派的批评,四·五运动后,邓小平被废黜,美国国内也出现不同意见,这些因素使中美关系停滞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