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
发布时间: 2009-09-27    作者:王仲春    来源:党的文献 2002-03-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反对美国与苏联缔结《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认为这根本限制不了苏联发展核武器的势头,相反,只能给世界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中国认为,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必将使中国承受来自苏联更大的军事压力。这无疑使原本可以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平稳发展的中美关系受到冲击。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次日,由副总统福特继任总统。同年11月,福特在访问日本和韩国后,在苏联的海参崴与勃列日涅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其后的两年间,福特政府继续忙于缓和对苏关系,期望在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上有所进展。

  福特政府在与苏联开展高层外交的同时,也试图推进中美关系。1975年12月,福特总统访华,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与福特进行了会晤和会谈。中国认为,福特政府推行的是两个“双轨政策”,即: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以对大陆为主,但不放弃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在苏联与中国之间,以对苏关系为主,但也保持与中国的高层对话与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实际上只能处于一种徘徊不前的状态。

  从1973年至1977年间,美国对于中国提出的共同对苏的“一条线”战略构想和苏联企图联美反华的试探都未给予积极的回应。然而,客观地分析,苏联企图联美反华的政策最终是彻底破产了,而中国提出的共同对苏的“一条线”战略构想却为中美两国在其后一段较长时间里逐步形成某种程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因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苏联不仅未能实现联美反华的战略目的,而且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反而形成了中美联合抗苏的格局。

  三、把握战略契机: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1977~1979年)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动。1976年,开创中美关系新篇章的中国领导人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执行极左路线的“四人帮”被粉碎,不久邓小平作为中国政治领导核心的地位得以确立。也是在这个时期,由于苏联全球强劲的扩张势头使美国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继续推进“一条线”战略构想和确立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一方面拒绝了苏联对华和解的表示,另一方面则抓住美国对华政策发生积极变化的契机,加快了中美建交谈判步伐,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1.中国拒绝了苏联的和解表示

  苏联领导集团和宣传机构始终把中国对苏联的敌视政策归因于毛泽东和中国党内的“激进派”,并认为中共党内“稳健派”领导人并不支持这一政策。因此,苏联一直期待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毛泽东的逝世和随后“四人帮”的垮台,唤起了苏联与中国恢复友好关系的希望,使其作出了若干缓和中苏关系的表示:苏联的宣传媒体暂时停止了所有的反华宣传;对于毛泽东的逝世,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发来了一则简短的唁电,并派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基·特·马祖罗夫和外交部长安·安·葛罗米柯到中国驻苏大使馆吊唁;随后苏联政府给中国政府的国庆贺电也表达了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1976年10月下旬,勃列日涅夫在自毛泽东逝世后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声明中呼吁中苏两国言归于好;11月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大会上,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费奥多尔·库拉托夫发表讲话认为,同中国断绝差不多15年的友好关系是“不合理的、不正常的”。

  然而,中国拒绝了苏联的和解表示。首先,中国认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关键是苏联首先应拿出实际行动,即必须从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撤军,使两国边境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的态势。①其次,或许更具战略性的考虑是:中国宁可推迟与苏缓和的时机,也不愿因中苏和解而使正处于停滞状态的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受阻。②因此,中国先是拒绝了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发来的关于毛泽东逝世的唁电,以中苏两党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为由,未在任何报刊上刊登。随之又拒绝接受勃列日涅夫于1976年10月27日祝贺华国锋任职的贺电。同年11月2日,中国政府发表的正式声明重申,中国反对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政策不会改变。

  1977年以后,中苏关系依然紧张。苏联继续向驻中苏、中蒙边境部队更新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并开始沿西伯利亚大铁路两侧部署射程为5000公里可机动发射的分导式SS-20中程弹道导弹。1978年4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在距中苏边境仅25公里的哈巴罗斯克观看了模拟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的实战演习。同年8月1日,中国国防部长徐向前撰文指出: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境内陈兵百万,部署进攻性武器,并大大加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频繁地举行以进攻我国为背景的军事演习”。[17]所有这些都促使中国更加积极地期待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能够加快。

  2.中国密切关注着美对华政策的积极转变

  卡特入主白宫后,中国就注视着卡特政府内对外政策的两种不同主张:一派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为代表,主张对苏奉行强硬政策,认为“要更多地注意中国,因为中美关系对美苏关系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派以国务卿万斯为首,主张继续积极推进美苏缓和,认为美苏缓和关系到美国外交的全局,所以中美正常化谈判必须以不损害美苏缓和为前提。③上任之初,卡特表示希望尽早举行美苏高级会晤,重开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ALT-2),以稳定美苏战略关系。显然,在1977年卡特政府对外政策的轻重缓急排序上,对苏缓和依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

  然而,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并未能实现美国所预期的效果。相反,从70年代中期始,苏联乘美国热衷搞美苏缓和之机,加快了在世界各地的扩张步伐。在核军备控制谈判中,苏联拒绝了1977年3月万斯访苏时所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方案并加紧发展和部署核军备。美苏关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日趋紧张。

  此间,中美关系的发展也继续停滞不前。由于在卡特政府内优先考虑对苏缓和的政策主张占了上风,美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美苏缓和政策;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强调“不损害”台湾的利益,这样的对华政策很难使中美关系走出僵局而有所发展。1977年8月,万斯访华无功而归,因为他提出了被中国批评为“倒联络处”的方案④而遭到中方的断然拒绝。

  ------------------------------------------------------------------------

  ①见1979年3月9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给苏联苏维埃的复信。复信表示:如果苏方真想改善两国关系,就应该拿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行动,首先就应该按照1969年中苏两国总理达成的谅解,签订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和双方武装力量在边界地区脱离接触的协定,并进而解决边界问题;就应该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苏边境撤军,撤到60年代初期那样。中国方面愿意看到的,不是什么空头声明,而是货真价实的行动。

  ②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在1980年11月15日会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时曾明确指出: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必须做些扎扎实实的工作;苏联扩张和霸权主义战略不改变,中苏关系改变不了;希望中美关系继续发展,这是全球战略要求的。

  ③Cyrus Vance,[Hard Choices,Critical View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Simon and Schuster),pp.44,76~78.

  ④万斯与邓小平和中国外长黄华的会谈中提出中美建交后须允许美国政府人员“在非正式的安排下”继续留在台湾。这被中国称作“倒联络处”方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