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从解冻到建交:中国政治变动与中美关系
发布时间: 2009-09-27    作者:李捷    来源:党的文献 2002-05-27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时,毛泽东却在向另一方面努力。他的政治天平最终倒向哪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内政治方面,毛泽东希望在巩固“文化大革命”成果的基础上,顺利召开四届全国人大,恢复正常秩序,腾出手来解决苏联威胁的问题,并弱化林彪集团在国家体制中的作用。在国际格局方面,毛泽东寻求改变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从表面看,这一时期毛泽东越来越强调警惕世界大战的威胁。1969年4月1日林彪在九大政治报告中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制止战争”。4月28日,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又估计,有小打和大打两种可能。他说:“看你是小打还是大打。小打就在边界上打。大打,我主张让出点地方来”。[1]在审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口号》时,毛泽东又加上了第22条,即:“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如果这种战争发生,全世界人民就应以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1](P,66)

  实际上,毛泽东上述号召的着眼点还是在稳定国内。同样是在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里,毛泽东在谈到对小打和大打的估计以后,紧接着就强调团结问题,重申“团结起来的目的,是要争取更大的胜利”。[1](p,35)当时,一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派性斗争和地方性武斗。同年8月28日,毛泽东批准下发了中共中央的一项命令,要求“大敌当前,全体军民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共同对敌”,并提出立即无条件停止派性武斗。

  在为稳定国内政局和和缓国际紧张局势所作的努力中,起用陈毅、叶剑英等老帅研究国际问题,则是毛泽东整盘棋中的重要一步。

  1969年2月19日下午,陈毅等到毛泽东住处开会,会上毛泽东指示,由陈毅主持,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参加,召开国际形势座谈会,向中央提供咨询意见。[2]3月1日、5日、8日、16日,4位元帅在中南海紫光阁连续召开了4次国际形势座谈会,随后形成了一份题为《从世界森林看一棵珍宝岛树》的分析报告。中共九大以后,4位元帅又从6月7日起,在中南海武成殿多次召开国际形势座谈会。7月11日,他们向毛泽东、周恩来提交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书面报告。报告的结论是: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这一分析,为毛泽东下决心打开中美关系提供了依据。

  中美缓和和恢复国内政治秩序一样,都是林彪、江青集团所不愿意看到的。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一批人将被重新起用,并加重周恩来的作用。

  在中美开始接近、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国内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出于国家安全和国内政治稳定的考虑,越来越积极地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另一方面,这种努力又不能不受到林彪、江青集团的牵制,或从中阻碍,或借机发难。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在4位元帅受毛泽东委托研究国际战略问题的同时,林彪等人也在研究国际战略问题,并继续坚持战争不可避免的论点。1969年6月,黄永胜等人主持的中央军委办事组召开座谈会,按照林彪提出的“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的要求,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国防建设计划,严重地干扰了正在由周恩来主持制定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3]同年10月18日,林彪通过总参谋长黄永胜向军队下达了《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即“林副主席第一号令”),调动人民解放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这是建国以后前所未有的严重步骤。10月19日,林彪采取电话记录的方式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当即表示:“烧掉。”[3](P329)这些情况都表明,在中共九大以后,尽管林彪继续打着落实毛泽东指示的旗号谨慎行事,但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距离越来越远。这也是导致毛、林在政治上分手的重要因素。

  在中共中央决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林彪的态度一直十分暧昧。后来据毛泽东说,他实际上是反对的。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说:“我们国内有一派也反对我们跟你们往来,结果坐一架飞机跑到外国去了。全世界的侦察就只有美国的比较准确,其次就是日本。苏联就在那里挖尸”。[4]

  2.“九一三”事件

  中美接近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加重了周恩来在政治天平中的地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围绕着修改国家宪法、是否设立国家主席等问题,毛泽东和林彪集团展开了一场斗争。问题的焦点,是林彪集团想借四届人大来巩固自己在中国政治天平中已经开始动摇的地位。斗争的结果,林彪集团败下阵来。这是以林彪集团为代表的极左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在清算林彪集团的同时,一大批老干部得到解放,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江青集团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使周恩来对外事工作的领导权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格局,为确保尼克松访华的成功,确保毛泽东中美关系正常化决策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条件。

  1971年11月8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接见了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当介绍到外交部办公厅主任、代表团秘书长符浩的时候,周恩来特意告诉毛泽东:他是“九十一人大字报”①的签名者之一。毛泽东当众宣布:我赞成“九十一”。这句话,使得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保护陈毅副总理而遭受迫害的外交部一批工作人员得到平反,并恢复工作。[5]

  尽管如此,江青集团还是通过各种机会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设置障碍。他们清楚地知道,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当时毛泽东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如果能在这件事上使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惹出麻烦,就会使毛泽东对周恩来等人失去信任。

  1972年1月3日至10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组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1月4日和5日,周恩来两次召集同黑格一行会谈的中方人员开会,研究美方提出的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并原则同意通过卫星电视转播尼克松在华活动情况。在会上,江青通过当时的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于会泳表示反对。周恩来强调:将采取由中国政府出资买下通讯卫星,再租给美方使用,以维护国家主权。还批评了江青等人关于不应该用电视“宣传”尼克松的说法。[3](P,505-506)

  由于毛泽东对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支持,江青集团的破坏虽然给周恩来等人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却没能从根本上动摇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3.务实力量的增强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影响,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中美关系的推动力,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但国内局势从激情向务实的变化也对中美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1972年2月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解冻和正常化的开始。它标志着在中国外交决策中,国家安全因素成为重新确定外交战略的首要选择。这种变化,是在国内务实力量迅速增强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又进一步巩固了务实力量的阵容。

  这一时期的决定性因素,是毛泽东在外交和国内政策上全力支持周恩来,这对周恩来全面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格局使得“文革”以来急剧膨胀的极左思潮暂时受到了抑制,务实的力量进一步聚集起来。

  ------------------------------------------------------------------------

  ① 1968年春,在外交部受到极左势力严重冲击,陈毅遭受迫害的情况下,外交部一批工作人员联合签名写了一张保护陈毅的大字报,当时被称为“九十一人大字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