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讲话强调俄罗斯要从“倒向西方”转向东方,到10月讲话强调要捍卫俄罗斯的利益,叶利钦实际上已经在扭转“一边倒”的走向,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尽管这一调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中间也有过某种反复,直至1995年底科济列夫下台才算告一段落,但毕竟是有积极意义的。正如俄罗斯前外长伊·伊万诺夫所说:“俄罗斯对外政策明显的亲西方倾向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而且根基表浅。俄罗斯外交很快就从中汲取了应有的教训。这也是现实生活所驱使,因为对外政策不是在理论辩论中确立,而是在解决直接涉及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具体的、相当复杂的国际问题过程中产生。41
中俄关系1992年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1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时指出,一年来中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中俄双方本着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前景是很好的,并说:中俄两国的首次高级会晤对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必将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作为会晤的成果,双方发表了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42科济列夫1993年1月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发表讲话时,也高度评价叶利钦总统不久前对中国的访问成果,认为这次访问“实现了俄中关系的突破”,“俄罗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的关系将不再意识形态化,占上风的将是务实态度”。43叶利钦访华后,中俄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日益密切。仅1993年一年俄罗斯就有25个副部长级以上的代表团访问中国,1994年访华的代表团达36个。随着两国进一步开放边境口岸,边境和地方贸易蓬勃发展起来。中俄贸易1992年比1991年增长50.2%,1993年又比1992年增长31%,达到76.79亿美元。44
归纳起来,1992年上半年出现的某些不和谐因素之所以没有对中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其一是由于中国始终坚持原则,排除干扰,促使两国关系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其二也与俄罗斯外交政策在这一年开始的调整有关。对俄罗斯而言,当它把外交的重点从完全倒向西方转而走向东西方平衡时,中俄关系就显得突出了。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国家利益。伊万诺夫在总结俄外交领域的教训时也认识到:“在充满矛盾的国际形势条件下,我们越来越确信,对外政策唯一可靠的方针,是始终捍卫国家利益。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当代的威胁和挑战作出相应的反应,就一系列问题自觉地形成自己的立场,目标明确地确定同其他国家的关系。”45 199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俄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两国学者一致认为:“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这个结论就是在分析两国的国家利益基础上得出来的。学者们指出,中俄在国际上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相反却存在共同的利益;两国最高领导都高度重视睦邻友好关系,视对方为最主要的邻国;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互为补充的经济结构,等等。46正是由于国家层面上的一系列利益上的共同点,决定了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接近,也决定了两国关系的不断攀升。当然,在中俄关系的发展中,也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本文所述以及近几年被某些人经常鼓噪的“中国威胁”论,也就是说,中俄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人们忽视的变数。但是,在两国的共同利益面前,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消极因素终会让位于积极因素,变数也终有一天会成为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定数。这是不以某些怀有敌意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992年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1 《人民日报》1991年12月28日,第1版。
2 引自笔者2004年对王荩卿大使的采访。
3 钱其琛著:《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4 《邓小平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5 《人民日报》1991年12月29日,第6版。
6 钱其琛著:《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229页。
7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2月1日,第1版。
8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3月17日,第6版。
9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3月17日,第4版。
10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3月24日,第6版。
11 俄罗斯《独立报》,1992年4月11日。
12 林军著:《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页。
13 转引自潘德礼主编:《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第669页。
14 叶利钦:《答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问》,1992年5月27日。
15 转引自潘德礼主编:《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第669页。
16 俄罗斯《消息报》1995年5月18日。
17 转引自林军著:《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81页。
18 (俄)列昂尼德·姆列钦著:《权力的公式——从叶利钦到普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19 俄罗斯《独立报》1992年4月11日。
20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2月.26日,第 6 版。
21 俄罗斯《消息报》1992年3月31日。
22 《人民日报》1992年3月.23日,第 6 版。
23 转引自潘德礼 主编:《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第672页。
24 《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5日,第4版。
25 《人民日报》1992年12月.17日,第1版。
26 《人民日报》1996年4月.9日,第6版。
27 转引自潘德礼 主编:《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第806页。
28 《人民日报》1992年7月20日,第 1 版。
29 林军著:《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69页。
30 林军著:《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31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 著:《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32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对外政策中的真正的和臆想的方针》,《俄罗斯报》1992年8月14日。
33 (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克著:《俄罗斯重振雄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34 (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克著:《俄罗斯重振雄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35 张建华著:《俄国史》,人民出版社,第386页。
36 (美)兹·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37 布热津斯基:《你们本来可以成为富裕和幸福的国家》,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998年1月6日。
38 (俄)鲍里斯·叶利钦:《总统笔记》,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39 (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克著:《俄罗斯重振雄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
40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9日,第 6 版。
41 (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42 《人民日报》1992年12月19日,第 1 版。
43 转引自《人民日报》1993年1月28日,第 6 版。
44 潘德礼主编:《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第810页。
45 (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46 《新形势下的中俄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国际关系研究》199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