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五十年代前期的中美关系
发布时间: 2009-09-16    作者:刘国新    来源:国史网 2009-09-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不仅以"保障 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以帝国 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基本外交原则, 而且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为具体外交政策。这种方针政策既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考虑,也同当时世界格局,特别是美国对华政策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

  如果说在中国内战时期美国的政策没有给 它同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提供机遇,那么同样, 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立场也未能使自己发展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常关系留有余地。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对于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提到了美国决策 者的议事日程。美国国务院的一些官员认为,中“国本身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构成对美国的威胁,但是如果中国成为苏联的盟友,中国资源和人力为苏联所用,就将使亚洲大陆的力量 对比大大不利于美国。基于和苏联展开”争夺中国人头脑的战斗"①和在中国尽可能保持政治、 经济、文化的影响及利益的双重考虑,在中共渡 过长江之后,美国决定让司徒雷登留在南京。司徒雷登滞华期间同南京市军管会外办负责人黄华进行了数次非正式的试探性的接触。1949年 6月28日,黄华代表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司徒雷登以私人身份到北平访问燕京大学。但是杜鲁门最终否决了司的北平之行。美国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不能做任何有利于中共建立统治,而不利于反共抵抗活动的事情。同时,美国决策者还错误地以为中共或其部分领导人是从弱者的地位出发有求于美国,美国应继续施加压力逼中共软化对美态度。美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的戴维斯在8月提出的备忘录就声称,美国从来没有面临过像中共这样一个对美国抱有毫不妥协的敌意的政权,美国在中国的"威望"也从来没有下降到如此程度。其原因之一是中共对世界权力关系没有正确的"估价",把美国看作纸老虎。因此必须使中共认识到美国的力量,其办法就是通过采取惩罚性行动向中共施加压力。其他诸如腊斯克、凯南、杰塞普和麦克阿瑟等也都在"计划"、"方案"中要求对中共采取"公开敌视"政策,表明美国使用武力的意愿。

  美国还把承认看作是一种恩赐和"使中国新政府接受国际义务的有力杠杆",妄图迫使中 共认可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华特权。5月 13日,艾奇逊在给司徒雷登的电报中正式提出 承认的3个条件:1.在事实上控制国家领土和行政机构;2.政府既有能力又有愿望承担其国际义务;3.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当英国等一些北约国家开始考虑对中国新政权给予"事实上的承认"时,美国政府指示驻北约各国使节向驻在国政府表明美国政府反对给予"任何类型的承认"的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美国约立场未发生变化。10月3日,杜鲁门指示国务完:"我们不要那么匆匆忙忙承认这个政权,我门在承认苏联的共产党政权之前曾经等待了12年"。12月6日,艾奇逊在与印度大使潘迪特夫人的谈话中竭力劝阻印度承认新中国,他希望在|承认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上民主国家能表现出|采取一致行动的共同愿望。

  美国一方面拒不承认新中国,采取敌视机针,一方面又千方百计要保持其在华的利益和影响。美国的决策者认为,美国在华利益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用美元计算的价值,而在于它们是美国施加影响的工具,因此,美国原驻北平、上海等地的领馆人员在司徒雷登返美之后,仍然滞留中国不走,积极进行活动。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出布告,征用美、法、荷等国在北京根据不平等条约占据的兵营地产和其他建筑。美国想以"封闭在共产党中国的全部政府机关和从共产党中国撤回其全部政府人员"相威 胁,迫使中国"改变主意,停止这一行动"气但是中国政府不为所动,仍按计划实行征用。美国无奈,只得宣布"准备下令从共产党中国撤回全部美国政府人员"。从而打破了美国认为中国有求于美国,可以在不承认中国的情况下继续在 华保持其利益和影响的幻想。

  美国在政治上不承认中国,在经济上则奉行封锁和制裁方针。美国决策者认为,新政权成立就要负起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恢复国家 经济的重任,为此,中共势必寻求外援和与西方 的贸易,没有外来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中国共产党无法解决使国民党垮台的那些老问题。这样 "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现实之间的第一个冲突,大概会具体在经济领域中产生","正是在 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假以时日,中国"最终会卑躬 屈节地""敲山姆大叔的门要求援助"。美国决定利用经济手段,给新中国政权制造困难。虽然 此时美国还没有实行全面禁运,但实行了相当 严格的贸易控制,规定一切直接的军事物资和 装备、重要的工业、交通、物资通讯和设备都禁止向中国出口。美国还昕任、配合甚至支持国民党自1949年6月下旬起对南起阁江口、北至辽河 口的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实行封锁,禁止一切外 国船只驶入的行动。

  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对 苏联进行友好访问。美国国务院曾认为最有希望在此期间制造不和,也有人断言,苏联对中国 "勒索",加上中国自身的困难,有可能造成中共 "领导层的分裂和政变图谋"。但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大失所望。美国从中苏结盟、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朝鲜北方政权巩固等事件中很快得出亚洲存在着"由斯大林操纵的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结论,并同美苏在欧洲的对峙相联系来框定它的亚洲政策,加强了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企图建立一个地区性的军事集团与亚洲共产主义运动相对 抗。1950年4月通过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六十八号文件,是对美国政府这种重新估计的亚洲政 治格局,把冷战战略扩大到全球战略最好的注解。无怪乎美国解释其对朝鲜武装干涉的理由 时,把朝鲜发生的军事冲突说成是"国际侵略", 而不承认它是朝鲜内战。出于这种观念,美国对 中国的敌视进一步升级,其对华政策已经纳入"积极遏制"的新远东战略轨道。 

  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