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中苏关系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5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问题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探讨和争论。但是,由于档案文献的缺乏,对于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政府随 即做了哪些善后工作,原聘用单位的生产和技术状况受到多大影响,此后中苏接触特别是在派 遣和聘请专家以及边境问题的处理方面又有哪些明显的变化等问题,至今仍没有专门的论著进 行分析和阐释。鉴于此,笔者以相关档案文献为基本史料,以聘用苏联专家较早和较多的黑龙 江省为个案 ① ,对1960年在华苏联专家撤走后的上述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苏联专家工作的尾曲:善后工作的成功进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经济、科技等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普遍存在的“派遣和聘请专家”的合作模式很快就在 处于关系上升期的中苏两国得到落实。然而,苏共二十大之后,随着中苏对国际、国内局势和 政策的判断分歧的加大,附着在两党、两国关系状态之上的这种合作模式开始变得日趋复杂和 敏感,特别是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之后,当赫鲁晓夫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对中共施加压 力和进行报复的时候,在华苏联专家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中苏交恶的牺牲品。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回苏联专家。 ① 25日,没等中国政府答复,苏联又通 知中国政府,自7月28日至9月1日,将撤回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31日,中国外交部复照 苏联大使馆,希望苏联政府重新考虑并改变召回苏联专家的决定。但苏方无视中方的态度,还 是坚持撤回了在华的全部专家。就黑龙江省而言,根据档案资料,从7月26日到8月21日, 该省78名苏联专家及其135名家属在中方妥善安排下分批顺利返国。 [1] 随后,国务院发出了 《关于专家撤退后注意事项的通知》,做出了保护专家、做好保密工作、暂时保留专家招待所 的工作人员和设备的指示。 [2] 根据这些指示,黑龙江省各有关机关和聘用单位在省委的领导和 部署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顺利完成了专家撤走后的各项善后工作。
(一)资料整理与专家建档
需要指出的是,在苏联专家撤走的过程中,尤其是8月4日中方宣读照会揭露事实真相之 后,绝大多数苏联专家不仅与中国人民畅谈友谊,而且还尽可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资料留 给中方,或让中方复印、抄录和拍照。 ② 对于苏联专家提供的这些资料和图纸,虽然我们很难 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据哈尔滨市1960年8月19日关于善后工作的一份报告草稿可以得出 “这些资料种类多,数量大,机密性强,有一定的价值”的结论。 [3] 因此,在苏联专家撤走后, 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技术资料就成为善后工作中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
为保证资料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黑龙江省各有关单位党委书记亲自领导,并责成政治上 绝对可靠的党团员负责,在对其提出要求、宣布纪律并进行短期训练之后才允许工作。据档案 记载,整个工作主要有清理、登记、整理、翻译和建档等几个环节。在清理、登记、整理资料 的过程中,不仅复查与核对了苏联专家留下的资料与图纸,而且还把过去的重要资料也作了一 次彻底清理,一并加以整理和登记。对于需要翻译的资料,各单位使用绝对可靠的翻译人员一 次性翻译成中文,改变了过去用一点译一点的做法。对过去没有用于生产的资料进行了鉴别, 并规定在使用之前要经过试验和上级部局审查批准。在分类建档的过程中,对于用技术方法取 得的资料进行了单独编目和建档。在建档之后,为保证不泄密,还制定了保管和使用制度,并 责成专人妥善加以保管。各有关单位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还把苏联专家平日的言论、表现等 各种情况,加以归纳整理,在经过党委有关负责同志审阅定稿后,由专家工作处与公安部门共 同把各方面的情况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和审核,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格式统一的专家档案,并暂 存在专家工作处。 [2](pp.36~38)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工作处、各工厂、机关,还对十年来 的专家工作和1960年送别专家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上报立档。 [4] 例如《黑龙江省人民委 员会关于苏联专家工作的十年总结(1960年9月9日)》、哈尔滨市委《关于送别苏联专家工 作的总结报告(1960年8月23日)》和哈尔滨电机厂的《关于苏联专家回国前工作综合报告 (1960年8月15日)》等等。
(二)对翻译和专家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根据国务院通知,黑龙江省在积极完成各项善后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资料整理和专家建档 之外,还对所有翻译和专家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学习和整风活动。据档案资料,为苏联专家担任翻译的人员中党员所占比重不大,政治水平不高。在专家撤 走的过程中,有的翻译违反纪律向外地亲友写信透露专家回国的事,也有人乘机购买专家的东 西,个别翻译还对宴请专家和送礼等友好行为表达仇恨和不满情绪。 [5] 还有人说:“专家回国 可能与我们解放台湾有关系”,“可能因为专家有不轨行为,我们让他们回去的。”有的翻译和 专家工作人员工作不安心,想转业搞技术。 [4](p.26) 尽管这些档案文献记载于当时特定的环境, 可能会有“左”的偏差和倾向,但由此反映出当时的翻译人员和专家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程度 的思想混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暴露和批判存在的问题,必须对他们进行 培训和教育。为此,黑龙江省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组成专门的学习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例 如,哈尔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郭伟人为组长、由市委工业部王兴华、公安局林丛、专家工作 处康继明、外事处荆志坚和各有关单位党委书记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从9月13日起,黑龙江 省已开始对翻译人员和汽车司机、服务人员等经常接触专家的工作人员,以及到苏联实习过的 人员,进行以学习《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在列宁的革命的旗帜下 团结起来》等为中心的集中培训。 [2](p.38) 经过学习,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些属于翻译人员的 错误思想,有些是过去在工作上的漏洞。之后,根据中央通知,黑龙江省的102名翻译被转到 北京参加培训学习。剩下的21名翻译和相关工作人员等近40人,黑龙江省委把他们集中到一 二2厂招待所继续学习。 [4](pp.26~27)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的单位还加强了学习的检查工作,随 时掌握学习情况,组织讲课和大组讨论,出简报,传达和反映领导小组和各单位的意见,达到 了发现问题、批判错误、分清是非和堵塞漏洞的培训目的。 [2](p.39)
(三)妥善安置专家招待所的资产和工作人员
根据国务院“原有的专家工作机构和专家招待所的干部、服务人员、房屋、设备、汽车 等一律暂时保留,不要分散,等待形势进一步明朗以后再作决定”的指示,黑龙江省各有关 单位妥善安置了专家招待所的资产和工作人员。例如,哈尔滨市委规定:招待专家所使用的一 切资产一律不准动用和占用,并且要清理登记,造册上报专家工作处。工作人员可以抽出一定 时间学习,提高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准备迎接新的工作任务。友谊宫不但名字、人员和资产 仍然要保留,一律不动,而且还要修缮房屋。关于友谊商店,也暂时保留,名称 不变。 [2](pp.39~40)
客观地讲,从中苏关系和发展生产的角度出发,中国政府对苏联专家一直持尊敬和重视的 态度,不仅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同志,而且还把他们当作重要的外宾,从聘请、延聘等工作安 排到医疗、食品和卫生等生活接待上都无微不至。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围绕着苏联专家工作 的各个环节发出指示和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各聘用单位要尽可能地为在华苏联专家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即使在苏 联专家撤走后进行善后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得以保持。通过资料整理和专家建档工作的顺利进 行,不仅加强了国家的保密工作,而且为各工厂在苏联专家撤走后保持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 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绝大多数对华友好的苏联专家,巩固了中苏两国人 民长期以来的深厚友谊。
通过培训翻译和对专家工作的认真总结,不仅暴露和批判了存在的问题,堵塞了工作上的 漏洞,而且也使我们对来华的苏联专家有了更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对长达十年的苏联专家工 作有了更客观的认知和反思,为此后新中国妥善处理聘请和派遣专家问题,甚至为当今国际间 技术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开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积累和理性思考。
二、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原聘用工厂生产和技术更新的持续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