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既定方针。中共中央早就确定解放台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收复沿海岛屿,第二步解放台湾。[1]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共中央将搁置已久的解放台湾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954年7月作出了武力解放台湾的决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盟友的苏联,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本文拟对1954年前后中国解放台湾的决策和苏联对中国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的政策反应及其影响作出阐述。
1954年前后中共解放台湾的政策思考
(一)从暂时搁置到迅速采取军事行动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前后,华东军区就已经开始思考解放台湾的问题。但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并没有马上攻打金门、解放台湾的打算。在1953年9月4日的一次军委例会上,彭德怀在谈到军队建设问题时说,“十年之内不要想去打台湾”。 [2] 彭德怀的说法虽然并不表明中央军委将解放台湾的任务推后十年,但至少说明当时中央对解放台湾问题是从长计议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还不具备攻打台湾的实力,攻打近海岛屿金门的作战时机也不成熟,因为还没有一条铁路可以通到前线,机场、码头刚刚动工兴建,海陆空三军还 没有进行过联合作战演习。华东军区在1953年9月7日给中央军委上报了一份《攻击大陈、金门作战方案》,提出了先攻打金门而使其他岛屿不战或小战而解放的建议,认为这样付出的代价比较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经过斟酌后肯定了华东军区的想法,并要求华东军区在1955年1月底前完成解放金门的一切准备工作。随后总参谋部拟定了攻打金门的准备工作计划。为了慎重起见,中央军委责令相关部门就攻打金门的作战费用(包括修建机场、造船及所需武器弹药、油料以及车辆器材物资等)作出预算后再行议定。预算结果高达近5万亿元(旧币),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费用过高,而且没有取胜把握,于是下令华东军区停止攻打金门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在批示中指出:“需费近5万亿元,无法支出。至少,1954年不应动用如此大笔经费。”[2](p.565)在1954年2月12日周恩来主持的海军建设问题会议上,维持了不增加军费、缩减特种兵建设经费、集中国家财力建设重工业的方针。攻打金门的准备工作被搁置下来。
促使中共中央在1954年7月决定采取炮击金门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1954年前后,美国加紧插手台湾事务,积极策划“两个中国”,企图长期占领台湾地区,这就造成台湾将从大陆永久分离出去的严重危险。1953年9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军事协调谅解协定》,承诺对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大陈等岛屿实施协防。随后美国与台湾当局继续就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加紧了谈判的步伐,同时美国动员英、法等国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问题“国际托管论”等。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威胁着中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二是台湾当局仰仗美国的支持,不断对大陆沿海诸岛进行袭扰。特别是盘踞在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以大陈岛为指挥中心,依托所控制的上下大陈、渔山、披山、一江山、鹿山等7个岛屿,多次对到中国的国际商船和油轮进行袭击并将其劫持到台湾,严重威胁航运和渔业的发展,也威胁着领海领空的安全。为了打击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嚣张气焰,迫使美国放弃与台湾当局订立《共同防御条约》,同时伺机收复我国沿海岛屿,维护领海领空安全,进而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任务,中共中央在1954年7月作出决定,对来华外国轮船加大护航力度,掌握东南沿海制海权和制空权;在军事目标上对大陈岛和金门岛实施轰炸,解放这些岛屿。
(二)将军事行动严格限制在内战范围,逐步形成炮击金门———轰炸大陈———解放浙东沿海———解放金门马祖的进攻方式
1954年7月11日,中央军委下达了轰炸大陈岛、攻占一江山岛的指示。中央军委责令总参谋部迅速拟出对台湾军事斗争的计划。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多次讨论,形成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原则和政策:炮击只对蒋机和蒋舰,不对美机美舰,不主动惹事,但也不示弱,形成了充分准备、慎重作战的指导思想,也形成了“边打边建”的方针,即在准备解 放台湾的战争中,加强海军和空军建设,推动军事工作、外交工作、政治宣传工作和经济工作。[3]考虑到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中国即将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庆节举行阅兵时需要调一部分空军,为避免蒋介石集团报复时防空力量不足,中央军委决定将轰炸大陈岛的行动推迟到10月5日之后,但保护商船和炮击金门仍如期进行。9月3日,福建前线首先开炮,对金门国民党部队实施猛烈炮击。9月22日,福建前线再一次对金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炮击。
11月1~4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下令对大陈岛和一江山岛进行大规模轰炸。美国对此反应强烈,同时围绕要不要协防国民党占领的沿海岛屿与台湾当局产生重大分歧:美国协防区不想包括国民党占领的沿海岛屿,而台湾当局又不愿意放弃沿海岛屿。但双方很快达成妥协,于12月2日正式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此条约对美国协防区域作了模糊的规定,即包括台湾、澎湖及其他双方都认为必须防卫的“领土”,台湾当局则承诺不得单方面进攻大陆。
中共中央为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命令华东军区连续轰炸上下大陈岛,发动了解放一江山岛的强大攻势。从12月21日到1955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出动空军轰炸机28架次、强击机46架次、歼击机70架次,5次轰炸大陈岛,炸沉国民党坦克登陆舰“中权”号,并重创4艘舰只,解放军鱼雷艇击沉国民党炮舰“洞庭”号。[4]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立体攻势,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成功地解放了一江山岛。
台湾当局为报复一江山岛的失败,派出12架飞机轰炸福州。此时,美国经过激烈辩论,已经确定只对国民党占领的金门和马祖实施协防,要求国民党部队从大陈岛撤退。为了协助国民党部队撤退,并对中国形成强大威慑,美国于1955年1月22日从珍珠港抽派三艘航空母舰加入第七舰队,并通知太平洋地区其他部队在必要时开赴台湾。1月25日,太平洋地区一个F—86轰炸机联队被命令在十天内进驻台湾。[5]此间,美国在台海地区部署了大量海空力量:4艘航空母舰,12艘驱逐舰,另有“普林斯顿”号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空军方面将原来F—86型轰炸机由45架增加到72架。美国对外大造声势,准备大规模使用核武器攻击中国。
美国的军事威胁并没有吓倒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收复了大陈、渔山、披山诸岛,解放了浙东沿海岛屿,并于1955年2月26日至3月初,对马祖北面的高登岛和金门附近的岛屿进行了猛烈的炮击。此间,总参谋部拟定了福建作战计划,打算在一年内解放马祖、金门,中央军委同意首战解放马祖。1955年4月亚非会议召开,中国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停止,解放台湾的任务再次推迟。
苏联对1954年前后中国解放台湾军事行动的政策反应及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