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或跃在渊
《乾卦•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没有灾难。”也就是说,这时候,龙处于一个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的比较尴尬的位置。迅速崛起的中国,远未达到飞龙在天的理想大国境界,即“上不在天”;迅速崛起的中国,在给世界带来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和自然带来不少负面冲击,基础还不牢靠,即“下不在田”;迅速崛起的中国,尽管发展方向明确,但有时也搞不清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同样,国际社会也存有各种疑虑,中国到底是谁?到底想干什么?即“中不在人”。在这个位置上,或者往上走,或者往下走,各方面都要稳固,韬光养晦才没有灾难。因此,中国格外有必要在今后一个时期,继续稳稳当当地在东南亚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的形象,向上达天、下至田、中安人的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今后,推进中国在东南亚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抑或“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正逢其时,这既是服务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与“对外战略纲要”的需要,也是东南亚国家发自内心的期待,还是与美、日、印度等大国在本地区开展“大博弈”的战略需要。同时,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增长,传统外交和公共外交加速结合,已具备在东南亚推行该战略的基本条件。
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看,全球化与地区合作加深了东盟各国的相互依存。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放缓,中、印、东盟等新兴大国及集团迅速崛起,东南亚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跃升,国际机制变革提速,全球利益之争、话语权之争、模式之争更趋复杂。同时,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各国重要关切。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处在新起点上,中国利益遍及东盟各国,与东南亚形成广泛的相互依存,在本地区战略格局和秩序演变中的分量大增,东南亚对华期待与倚重日趋上升。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充分暴露西方弊端,“中国模式”渐成东盟国家发展模式多样化进程中的重要参照。
从挑战看,首先,在东南亚,“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威胁论”同步发酵,使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面临双重制约。如单纯强调“韬光养晦”则被外界指责为拒绝承担国际责任,而一味主张“有所作为”又被视为“谋霸”。其次,对中国所处的地位,内外认知落差很大。东南亚国家多把中国视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强调“中国责任”。中国自知问题颇多,易将“中国责任论”视为恶意捧杀,担心稍有作为便陷入西方圈套。最后,中国快速崛起凸显观念政策滞后,导致内外心理期待错位。中国民众期待外界给予中国更多尊重,对一些有主权争议的东盟国家的容忍度下降。但中国外交战略谋划滞后于实践,对寻求更大作为缺乏心理与政策准备。而东盟国家对华心态始终具有天然的忧虑和防备,政策调整主动性不够,反将中国的合理诉求视为“过分强硬”。
创造性地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在国际尤其是东南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中国实力速增的新形势下,中国在东南亚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或者是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该方略与“避免枪打出头鸟”、“永不称霸”的思想一脉相承,均要求中国外交量力而行,理性应对,避免蛮干树敌,确保战略回旋余地,同时也不能屈服于外部压力,并争取在东南亚有所作为。
中国宜创造性地在东南亚坚持该方略。首先,谋划国家对外总体战略时须高度重视区位布局,积极主动推进周边稳定与发展,尤其应将东南亚作为周边的重要地区。其次,把该方略纳入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系之中,以“理性现实主义”更加坚定有效地维护拓展国家利益,但须更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和解妥协,防止墨守成规与急于求成两种极端倾向,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对东盟一些中小国家,宜更多展现大国风范,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再次,推进国际政治理论创新,强化涉及东南亚政策研究的前瞩性与可操作性,为中国外交实践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撑。最后,在具体行动上,力争对外行动与话语体系相辅相成、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相得益彰、日常性塑造与超常规塑造交相辉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