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处理折射的非传统安全形象
随着中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的迅速发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共同问题也与日俱增,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中国,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影响东南亚。可喜的是,中国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开展与东南亚的合作基础好于传统安全问题,这是中国提升在东南亚形象最成功的领域之一。在该领域,中国被东南亚视为“应更负责的合作者”。
冷战结束后中国形象几经起伏
第一阶段是冷战结束后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盟与中国之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并不突出,彼此合作和了解较少。第二阶段是1997年至2002年,中国帮助东南亚度过金融危机,开始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三阶段是2003年,中国形象因为“非典”问题波及东南亚而一度受挫,经过危机处理后,又有所回升。第四阶段是2004年至2007年,2004年中国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外援,救助受印度洋海啸冲击的印尼等国。东南亚随即出现 “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等善意言论。第五阶段是2008年至今,湄公河水资源和环境问题频发,一些外国媒体指责问题是中国在上游修建水电站所致,使下游的泰、越、老、柬等国部分民众信以为真。之后,中国迅速进行危机处理,改善了形象。
中国形象变化与其危机处理表现息息相关
1997年至2002年,中国与东盟积极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帮助东南亚度过1997年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遭受危机冲击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并未及时出手相救,在危机深化时,又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条件苛刻的援助计划。中国在自身受到冲击、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及时出手帮助东南亚: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助其稳定汇率,并向泰国、印尼等国提供数十亿美元的金融和物资援助。中国雪中送炭之举在东南亚立即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个是9.11事件后,2002年双方签署《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成为双方合作的里程碑。
2003年初,中国因为“非典”流行而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一些东盟国家受到疫情波及,经济受到冲击。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取消访华,马来西亚更是暂时禁止中国游客入境。东盟十分关注中国随后的行动。中国政府的危机外交给出了令东南亚信服的答案,没让东南亚失望。4月中下旬后,中国每天公布疫情。尤其是4月29日,温总理应邀出席中国—东盟防治“非典”特别会议,提出与东盟建立疫病防治通报机制等措施,提议建立一项中国与东盟抵御“非典”及相关医疗合作的特别基金,并宣布中国率先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双方签订的《中国与东盟防治“非典”联合声明》是对《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有效及时的补充。中国与东盟关系多云转晴,使东盟国家再次感到中国是敢于纠错、勇于负责的国家。同时,“非典”峰会是中国—东盟首脑首次就一个具体问题举行的特别会议。这种探索处理非传统安全危机的新合作模式,对将来双方处理类似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2004年底,中国救助受印度洋海啸冲击的东南亚国家,驱散了一度漂浮在东南亚上空的“中国威胁论”。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波及印尼、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中国政府与人民在灾后迅速展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人道主义救援。2005年1月5日,温总理出席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温总理专机给印尼海啸灾区带去16吨紧急物资。温总理的“专机外交”及其在会上情真意切的讲话和承诺得到受灾国欢迎。东南亚在不同时期曾出现过的多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被“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及“中国是负责任大国论”逐步取代。
2008年以来,湄公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尤其是今春大旱使流域下游的泰、越、老、柬等国一些民众面临重大考验。华盛顿史汀生研究中心、“国际河流组织”、“拯救湄公河联盟”等非政府组织以及美国“耶鲁全球在线”、《曼谷邮报》等媒体趁机煽风点火,指责中国在上游修建水电站改变了河流自然防汛抗旱周期,阻塞沉淀物(肥料)运输,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威胁到河流生物多样性,影响了下游民生。这使下游民众对华不满情绪增加。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再度受损。今年中国推出了系列措施,澄清事实,并与下游国家共克旱灾。3月11日,中国驻泰大使馆在泰就湄公河流域干旱问题举行说明会,引用湄公河委员会(由泰、越、老、柬组成)发布的新闻公告指出,湄公河干流水位下降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泰国北部和老挝干旱所致。他指出,中国澜沧江(即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段)流域面积占湄公河流域总面积的23.5%,但澜沧江出境处年均径流量约640亿立方米,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径流量的13.5%,中国开发上游水资源十分注意照顾下游利益。中国水利部从3月22日起向湄委会提供景洪、曼安两个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共同抗旱。中国还投入4亿多元人民币,在湄公河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工作,保证河流可持续发展。4月4日,中国副外长宋涛出席湄公河委员会首次会议。湄公河委员会主席博德会见宋涛时表示,感谢中国作为湄委会对话伙伴派高级代表团与会,感谢中方在澜沧江汛期报汛、技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了湄委会大力支持,尤其是近期应急向湄委会提供旱季特枯情况下澜沧江水文资料,此举对下游国家抗旱救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博德表示,中方此举还将促使有关各方共同解决这一区域其他的重要问题,如粮食安全及气候变化等问题。他期待着未来湄委会与中方交流合作取得更大成绩。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并为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整体形象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在双方因为南海等问题发生摩擦之时,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入手,往往较为可行,且能对化解安全领域的僵局起到春风化雨之功效,是大有可为的。不过,中国形象的提升非朝夕之功,中国仍需投入更多精力,与东盟探索建立更为完善的合作机制,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打造成为双边全方位合作的“金字招牌”。
中美日比较视角下的国家形象竞争
从战后至今,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总体上逐渐趋好。以美国为参照,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冷战时期,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总体上较为负面,难以与美日相提并论。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启了形象塑造的新进程,以1997年金融危机为标志,中国连续在缓和南海局势、应对“非典”等问题上表现出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并坚持扩大和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使中国的形象获得很大提升。2005年以来,随着中国崛起速度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国家形象也因此时常出现起伏。特别是美日加大对东南亚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现以2006年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BS)对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民意调查数据说明中美日在东南亚国家形象的竞争态势。
总体上,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形象已大为改善。在满分为10的打分中,六国民众给中国的平均分都高于中间值5.5分(见下图),这表明中国在这六个国家中的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但不难发现,中国在越、泰的国家形象较好,在海岛国家的形象稍差。这一方面与中国已经成为陆地强国、尚未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海上主权争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那么,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是否已经超越美日了呢?通过下图可以看出,美国的形象比较复杂。菲律宾给的分数最高,达到6.7,而马来西亚的分数则只有4.1。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为2.6,这表明美国在东南亚各国中的形象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平均分较高,说明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总体上已超过美国。这与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及美国对东南亚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但美国在菲、新的得分较高,说明在其传统的势力范围,中国国家形象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中国与日本的形象在各国呈相似的模式,即在越南得分最高,第二是在泰国,而余下四国的分数相近,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都约为1.1。但中国与日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日本的得分都高于6分,说明日本在东南亚的形象塑造最成功。影响中美日国家形象竞争态势的因素有哪些呢?传统上,美国在该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享有较高的地位,大多数东南亚人喜欢甚至崇尚美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理念。日本则是东南亚最大的“金主”,日本的投资和贸易对东南亚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中国则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持东南亚国家共产党的活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相关国家视为“威胁”。
就东南亚而言,东南亚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区差异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影响较大。宗教上,东南亚地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多样性,除了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外,东南亚民众还信仰其他20多种宗教。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识也不尽相同,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的民众对中国的印象相对比较正面,但在穆斯林中中国形象较为负面。上图中,印尼和马来西亚对美国的印象分别是4.8分和4.1分,表明美国在这两个穆斯林国家里的形象也比较负面。
近年来,由于中国崛起速度加快、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及南海问题升温等原因,中国的国家形象有所起伏。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加大“重返东南亚”的力度,加强与越南、印尼等国的军事合作,公开主推南海问题国际化,并改变战略,注重以舆论手段炒作“中国威胁”,使中国国家形象一定程度上受损。如何改变这一态势,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塑造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不仅要自我定位和自我实现,还需考虑与美日等大国的竞争因素。可以预计,中美日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竞争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下去。美日想恢复过去的影响,恐非易事,但中国要想保持现有地位,甚至更上一层楼,也需以“以大事小”的精神、谦和的态度、立体的手段,加强监督,注重实效,进一步推进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