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多边外交史
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走向成熟的战略伙伴
发布时间: 2010-10-30    作者:翟 崑等    来源:《世界知识》杂志 2010-10-30
  字体:(     ) 关闭窗口

南海问题折射的国家形象

考察中国在东南亚的传统安全形象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如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是否对东南亚国家构成威胁,即所谓的“军事威胁论”是否存在。再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领土主权争端中是一个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的负责任大国,还是一个蛮不讲理的霸权国家。鉴于多个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主权争端,故可将南海问题作为考察中国传统安全形象的主要指标。

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争端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双方争端并不突出。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争端升级,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各种形式占领南海岛礁,宣示主权,视中国为主权的“威胁者”。此时,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以消除地区紧张局势,积极营造周边安全环境。第三阶段即冷战后至今,中国与东盟关系全方位发展,东盟逐渐认识到中国有合作解决争端的意愿,但又防范中国可能带来的威胁。

一方面,东盟国家主张以合作、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先后与中国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同意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巩固发展与中国的传统友谊,促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另一方面,东盟某些国家积极推动南海问题的东盟化和国际化,主动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与此同时,美国积极加大对南海问题的干涉力度。国务卿希拉里今年7月发表讲话,称南海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南海问题应依据国际法,在多边框架下解决。

杨洁篪外长在回应希拉里南海讲话时,指出中国并未威胁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且与东南亚国家以友好协商的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维护睦邻友好。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并未在南海问题上“胁迫”任何国家。

当前,东盟国家对中国存在误解和不信任,但美国和东盟也意识到南海地区需要中国充当“安全维护者”,有在南海问题上“降温”之意。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美国—东盟峰会上,美国与东盟并未像媒体炒作的那样,就南海问题联手公开发表针对中国的联合声明,只是在声明的第18段对“自由航行”表示关切。10月举行的首届“东盟+8”(东盟,中、日、韩、俄、美、印、澳、新)国防部长会议也避开南海争端,将非传统安全问题视为合作重点。此外,主要争端国越南也在其副防长访华时,提出“三不”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搞“中越美”三角关系,越南与任何国家的合作不针对中国。

尽管南海局势目前出现一定缓和态势,但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南海问题仍将是影响双方关系的最主要的传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如何在解决主权纠纷的过程中,塑造中国和平发展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郑和与孔子学院折射的文化形象

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古代,郑和七下西洋,建立起了与东南亚的文化纽带;今日,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郑和下西洋

公元1405年至1433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两万余人、由200余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七次下西洋。在其影响下,东南亚有四个国家的九位国王曾八次访华。郑和下西洋大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传播和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就指出:“早在600多年前,郑和就率领强大的明朝船队多次到达马六甲,但他们没有侵占这里的一寸土地,反而给马来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为两国人民播撒了友谊的种子。”马中友好协会主席马吉德建议“政府在马六甲建立郑和纪念碑纪念马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印尼总统苏西洛称赞:“600年前郑和船队到印尼是和平友谊之旅。”

一些东南亚人民纷纷把郑和奉为神灵,建庙供奉。如泰国曼谷的“三宝塔”,大城的“三保寺”(三宝或三保系对郑和的尊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保山”、“三保庙”、“三保亭”、“三保井”;印尼爪哇的“三宝垄”、“三宝洞”以及“三宝公庙”,泗水还建有专门纪念郑和的“拉都庙”。

“郑和下西洋”在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中影响巨大,这种影响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专门设立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

目前,中国已在东盟六个国家建立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为促进东南亚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马来亚大学校长伊萨称:“建立孔子学院能使更多的马来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印尼大学校长索曼德利指出:“当前,印尼兴起‘汉语热’,印尼人渴望了解中国,孔子学院将成为中印尼文化的传播纽带。”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校长尼布雷斯表示:“孔子学院今后可以使两国语言、商务及科学方面的学习交流更加密切。”

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担忧,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一些东南亚人士看到“汉语热”和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就大呼“文化入侵”、“孔教入侵”。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一批穆斯林强烈反对在马来西亚建立孔子学院,认为“孔子学院”是“潜在的威胁者”,部分穆斯林激进分子甚至认为设立“孔子学院”是认可“孔子”为孔教教主,这对只信仰唯一真主的伊斯兰教构成挑战。缅甸教育部则规定孔子学院不能以全日制学校形式出现,而且不能只用、只学汉语教材,只有缅甸教育部指定的缅甸语教材才是必修科目。

“郑和”与“孔子”担当起了中国的文化使者,显示了中国的软实力。但与郑和下西洋不同,今天的孔子学院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更加艰巨。不过,如果未来的孔子学院能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开设与东南亚文化有关的研究课程,如中国哲学与东南亚哲学的比较研究等,将会增进双方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文化形象。

    1. 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础 ——前瞻习近平访问越南、新加坡
    2. 外交部长:中国和东盟完全有能力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3. 中国代表团出席东盟与中日韩财长和央行行长会
    4. 中国与东盟需加强制度性合作建设
    5. 东南亚格局中的中国策略
    6. 中国-东盟有信心开启“钻石十年”
    7. 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
    8. 纪念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
    9. 东盟:后发优势显现 下行压力犹存
    10.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及其对APEC合作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