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终日乾乾
《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即“君子整天勤奋不休,到了晚上还是警惕、谨慎。这样的话,有危险但没有灾难。”这也是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的现实写照。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靠勤奋不休得来的,可谓得来不易。要保持和发展这种关系,就要始终保持警惕、谨慎,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不会有灾难。毕竟,面对龙,东盟国家心态复杂,既希望攀而腾之,又敬而畏之。中国在东南亚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合作者)之时,需格外关照东盟国家在方方面面的畏惧之心,小心谨慎,才能无咎。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折射的经济形象
一般而言,经济形象是形成国家整体形象的基础之一,它的可塑性较强,可通过一定措施得到提升。
中国的合作者形象:在成长!可仰赖?
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形象在改革开放后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总的来看,仍处于上升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展现出“精神焕发”的经济形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未积极向东南亚伸出援手,而中国则力保人民币不贬值,大大提升了在东南亚的经济形象,成为东南亚的“新希望”,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形象逐渐发展为“似可仰赖的成长型合作者”。“成长型”源自中国的高速发展,“似可仰赖”点出东南亚国家的复杂心理,但重点还是构建新时代的“合作”关系。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案例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从谈判过程相对顺利、到实施初期遇到一些阻力的案例具有代表性,是观察中国在东南亚经济形象变化的重要指标。
2000年,借中国经济形象上升势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首次被提出,双方随即积极准备谈判。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良好开端;2004年,“早期收获计划”实施首年即获成功,双方贸易额增长42.9%,增强了双方对深化经贸合作的信心,并于11月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和2009年,双方陆续签订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合作协定》,经贸联系日益紧密。
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逆转。
按协议规定,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于2010年1月1日实施。受危机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均急盼对外贸易增长,中国也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效果寄予乐观期待。但在2009年底,印尼工商界掀起抵制风。印尼相关行业协会主席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实施后,印尼化妆品、家具、纺织、钢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受到中国廉价产品的冲击;同时,印尼国内失业率也将飚升,约 250万人将因此下岗。一时间,人心惶惶。为安抚民意,印尼政府一面宣传自贸区的益处,一面考虑采取六方面措施,以保护印尼国内经济:对中国产品实施“印尼国家标准”(SNI);分阶段停止煤炭出口;加强对中国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加强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控制中国进口商品的市场份额;采取免税、低息等方式促进国内制造业出口。政府还草拟新的贸易法令,保护国内零售商并促进出口。此外,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表示,尽管自贸区的实施总体上利大于弊,但也将对其国内一些产业产生一定冲击。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与中国—东盟既互补又竞争的经济关系有关,这导致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经济形象具有矛盾性:东南亚国家视中国为增长快车、又视其为重大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后,后者比重不断加大。一方面,东南亚国家视中国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东盟与中国的自贸协定签署早、实施快、成效显著,体现出双方发展经贸关系的积极意愿。同期,东盟还同其他四个贸易伙伴签定了自贸协定,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作为整体)和印度;贸易伙伴中,中国与东盟的距离最近,且市场潜力最大。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担心被高速发展的中国吞噬。印尼政府采取的六方面措施反映出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对中国的担忧:一是中国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将冲击其国内市场;二是中国与东南亚竞争外部市场;三是中国高速增长快速消耗东南亚能源资源。更重要的是,东南亚担忧中国发展将带来未知后果,不利于中国树立可信赖的经济形象。
未来展望
未来一段时间,东南亚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认识可能更趋现实、平衡。如果东盟国家和中国加强两点共识,则可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形象。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中国能够顶住危机打击,转变发展方式,为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可成为地区经济的“坚强后盾”。二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东南亚地区产业链整合程度较高,相比之下市场整合还刚起步;而崛起的中国的巨大市场为此提供可能。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推进,东盟国家经济逐渐从危机中恢复,作为地区经济风向标的新加坡在今年第二季度已出现18%的增长纪录。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形象的改善空间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