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多边外交史
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世界多极化思想
发布时间: 2009-09-27    作者:饶银华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5-01-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有鉴于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制定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战略。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这是我们的一贯立场,也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我们应该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全面实行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此外,我们还应该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道,努力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共同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第二,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发展的一个突出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9〕,给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它“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10〕。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势必会使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并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形成严峻挑战。有鉴于此,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以实现共存共赢的目标。第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所谓国际关系民主化,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11〕具体而言,就是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别国无权干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国际争端应由有关国家平等协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的经济交往应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反对经济交往中的歧视性政策,更反对动辄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应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求同存异等。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时代进步的产物,尽管它的实现道路是曲折漫长的,但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建立军事集团,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新的不稳定因素,无助于世界的和平和安全。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应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定因素,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例如,在中俄推动下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首倡了以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为新安全模式,为国际社会建立新安全模式树立了典范。第五,广泛建立伙伴关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我国广泛地同许多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起了或明确宣告了伙伴关系。例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设性伙伴关系、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中日致力于面向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和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等。这些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在国际上营造了一种和平气氛,为建立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树立了典范,而且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

  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推进世界多极化的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赏,也得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同。尽管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和全世界爱好和平、向往进步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

  〔1〕〔4〕〔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3,105,79.

  〔2〕〔3〕〔6〕〔7〕〔8〕〔9〕〔10〕〔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3,513,512,517,518,519,518,526.

  (责任编辑:单孝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