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同盟与中苏分裂是中苏关系史和国际共运史及冷战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因此成为中外研究者最不惜笔墨的研究对象之一。
关于中苏同盟,通过考察二战以后中共与苏联关系发展以及新中国领导人与苏联谈判的历史过程,有学者指出,中苏结盟是在双方不断协调战略利益并解决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分歧中完成的,它为尔后10余年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领导人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行为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1]有学者还特别指出东北问题在中苏同盟关系形成中的重要影响,认为“离开东北问题探求战后中国外交格局的形成和原因,就难以避免发生舍本逐末的偏颇”[2]。在中苏同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是个焦点,相关的研究比较细致。[3]现在仍未弄清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签订新约问题上,斯大林从拒绝到同意的转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至今,学者们还没有见到苏方内部讨论的相关记录,已有的分析多少带有推测性质。最新的研究还涉及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和反应。有学者撰文指出,尽管中苏同盟从建立到破裂经历了较长时间,但美国政府对同盟性质的认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始终认为中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中苏分裂迟早会出现。但是,美国针对中苏同盟所作出的应对政策在不同时期则有较大的差别,经历了“以和促变”向“以压促变”的转变。[4]
对于中苏分裂的根源,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少。[5]有学者具体指出了6个方面的诱因:两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方针的冲突,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冲突,意识形态分歧,历史因素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6]围绕上述问题,一个比较重要的视角是:毛泽东观察和处理中苏关系的思想方法以及毛泽东在中苏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学者研究分析了毛泽东的独特个性、危机意识等在中苏关系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7]
------------------------------------------------------------------------
[1]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2]李丹慧:《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49)》;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3]参见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杨奎松:《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4]张小明:《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5]参见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党的文献》1998年第2期;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6]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见《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第91—101页。
[7]牛军:《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1957—1959)》,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见《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