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伙伴关系外交相当活跃。中国依据自身国家利益与相关国际关系行为体,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伙伴关系。这些寻求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为中国及伙伴方带来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还比较薄弱。在中国伙伴关系外交活跃时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比较多。当时关注较多的问题是中国与大国(中俄、中美等)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建立的睦邻友好伙伴关系,而且主要从双边关系的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从中国外交战略的层面来对这一问题开展做得还不够。这一时期,研究中国伙伴关系外交或涉及这一问题的学者大多对这一政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少了很多,特别是在中美、中日、中俄大国关系最近几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有些研究中国外交战略的学者在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几近是否定的态度。如: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伙伴’战略只是‘一厢情愿’而已”1。本文将在简要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确立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的特点及原因,并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进行评析。
一、伙伴关系及中国外交中“伙伴关系”的确立
“伙伴关系”是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从事某种活动的行为体间所结成的风险与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在经济领域早已有之,而且比较常见。国际关系中的伙伴关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间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始于1994年,活跃于1997—1998年,中国依据其冷战后的外交战略目标及不同国际关系行为体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的不同,与不同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或建立了形式不同的伙伴关系,或明确宣告中国与他方就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已达成共识。因此,中国外交中确立的伙伴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战略层面。中国从长远的战略目标考虑,与对实现其外交战略目标有关键性影响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建立的伙伴关系。这一层面上的伙伴关系是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就战略方向、战略关系、战略合作诸方面互为伙伴,以便在国际和地区范围内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目的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如中美、中俄、中法、中欧间建立的伙伴关系。
1997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两国元首决定,两国通过增进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2
中俄互为最大的邻邦,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得到了较快发展。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期间,中俄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3
中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在1997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期间确立的。
1998年4月,在伦敦召开第二届亚欧会议前夕,中国总理朱镕基与欧盟轮值国主席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举行了首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表示“希望在中国与欧盟之间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4
(二)地缘层面。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中国与那些对其地缘政治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地区性国际关系行为体建立的“伙伴关系”。建立这一层面伙伴关系的目的是维护地区或次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如中国与日本、东盟、印度、英国、巴西、南非等国家和区域组织间的伙伴关系。
1998年11月,在江泽民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日期间,中日双方发表了《联合宣言》,宣布“面向21世纪,建立致力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5
1997年12月,江泽民在吉隆坡与东盟领导人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声明,确立了中国和东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目标。
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印,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双方就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1998年10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期间,与朱镕基总理签署了发展全面的中英伙伴关系的框架文件—《中英联合声明》。
1995年12月巴西总统卡多佐访华时,明确提出巴中两国的关系应确定为“战略伙伴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长久维持下去。1997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访问巴西时,明确表示中国赞赏巴方提出的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设想,愿与巴方共同努力,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将两国友好互助的关系推向一个新阶段,带入21世纪。6
1999年5月南非总统曼德拉对中国进行访问,江泽民在会谈中向他表示,中方愿意与南非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7
(三)双边层面。中国与那些对中国的周边形势有一定影响的国家,或与中国存在诸多共同利益的国家建立的双边伙伴关系。如中国与巴基斯坦、韩国、泰国、加拿大、墨西哥、乌克兰及哈萨克斯坦间建立的双边伙伴关系。
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亲密的邻邦。1998年2月,中国与巴基斯坦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1998年11月,韩国总统金大中访华时,中韩发表的联合公报中称,“双方商定,以联合国宪章原则和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的精神及建交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为基础,着眼未来,建立面向21的合作伙伴关系”。8
1995年1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华期间与江泽民主席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关于发展与加深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声明》,表示决心把两国关系提高到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水平。 1997年4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莫斯科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时指出:我们愿与哈方携手努力,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9
1997年11月,江泽民对加拿大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两国领导人确认,进一步发展中加长期、健康、稳定的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构筑两国跨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0 12月,江泽民对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一致同意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跨世纪的中墨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1
中国与其它国际关系行为体建立的伙伴关系因“伙伴关系”前加有不同的修饰词(“战略协作”、“睦邻友好”、“建设性战略”、“全面合作”)而有不同的名称,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不同国际关系行为体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只是表明伙伴双方在合作的领域、程度和方式上有差异。如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国伙伴外交中内容比较充实、发展程度较高的一对伙伴关系。主要是因为冷战后中俄两国之间存在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使两国通过伙伴关系这种外交形式能在处理重大的国际、地区或双边问题时,一起磋商,相互协作或配合。又如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是双方刚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伙伴关系”。其主要原因是中美、中日间在战略目标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中、美、日在维护全球和地区局势的稳定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中美、中日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为在国际局势中营造有利于自身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美、中日间又相互需要,因此中国在与它们发展伙伴关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相互间所存在的重大分歧,通过双方共同能力,经过“建设性”的过程,才能最终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再如中国与南非、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伙伴关系是中方已提出建立伙伴关系的愿望,而对方只是就发展友好合作的双边关系作出回应。
二、中国伙伴关系外交是一种合作共赢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