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6-10    作者:祝晓风 许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6-10
  字体:(     ) 关闭窗口
  现实关注与历史文化内涵
  在短短的十年左右时间,中国电影的整体风格和美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方式和发行体制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中国电影对市场的依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也从没像今天这样面临着方方面面如此严峻的挑战。
  例如,电影对现实的关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桂青山提出,我们现代的影片,缺少形而上的终极思考,社会哲学的思考、政治哲学的思想、生命哲学的思考我们没有做到;“山寨”也好,正经力作也好,文化层面上是平俗的。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也持同样的观点,“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离中国现实非常远,这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弱点”。
  又如,近年来一直争论的历史影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因为近前《建国大业》、《孔子》的上演,再度成为学术界和电影界议论的焦点。有学者批评这两部电影仍有此前同类电影的毛病,就是不能很好地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另有学者指出,在贺岁片中,观众很少看到对于现实的反映和对民生的关怀。
  从更宏观的层次上,有学者认为,中国电影文化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要而言之,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民族电影与世界电影潮流的关系,与好莱坞电影倾销的矛盾;技术手段日益膨胀所造成的理论困惑;艺术表现的贫乏,电影体制的僵化,以及在艺术创作和体制限制之间的矛盾。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黄会林接受采访时说: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被认可的成功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展现出中华的文化神韵。
  事业与产业都是软实力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到底是什么?以我的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电影引发关注,吸引观看,造就票房,形成话题,产生社会影响,引领社会风尚,进而改变人们行为观念的一种力量。它可以体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和控制力。软实力的源泉是什么,首先是电影本身,来自人才环境包括市场政策氛围等等,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价值观念的原始创新和有效传播。”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接受采访时说。
  据中国电影博物馆提供的数据显示,80%左右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首选看国外片,只有大概20%的观众会先选择国产电影。“这是为什么?”桂青山认为是否站在21世纪整体文化的前沿来创作电影,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有没有我们自身文化的欠缺造成影片的狭窄,致使我们的影片不能打出去,甚至不受国内当代的大多数人欢迎,观念的更新和与时俱进是很关键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应逐渐减少市场浮躁,全面提升商业品质。“电影商品的品质,通常体现为商业性和艺术性、技术性的融合与平衡,过度追求商业性而忽视艺术水准和技术水准的提升,往往会拔苗助长,甚至饮鸩止渴。”“从生产大国转向产业强国,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仅仅才刚刚走出第一步。”
  饶曙光认为,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确立了文化产业战略,接着我们确立了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这其实就是说认识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我们现在是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建设阶段”。“我们电影产业发展化的推进速度又非常之快,这其中就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指导意见》对于我国的电影市场讲了三个力: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电影所体现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文件提出把这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王志敏认为,电影的生产能力应该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应该把电影的发展放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文化目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以发达国家利益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规则面前,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因而就盲目操作,甚至误入他人的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一种雇佣”,黄会林教授尖锐地指出,强势文化很容易认同于强势文化寓示的“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在享用它的同时,也伴有价值判断的认同,“将会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定力,坚守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入的时候,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我们无可替代的魅力,努力争取交流的话语权,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1. 易海涛:电影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论
    2. 孙丹:论文化软实力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3. “以建设为中心”思想的形成与歧变
    4. 习近平强调:把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5. 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
    6. 科学认识新中国史的主题和主线
    7.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革命、建设、改革的关系
    8.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三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建设研究
    10. 朱佳木: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