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愿学术担当起读书人天下公器薪火传承”
发布时间: 2010-12-02    作者:许纪霖 陈香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1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代学人的精神群像

林贤治:何谓“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超越性、独立性、使命感和批判的勇气,都不是我所能企及的。我承认,我作过种种努力,迄今为止仍然无改于一个犬儒主义者的角色。但是,我对现实世界尚不失关切的兴趣,不愿像赫尔岑形容的一些学者那样嚼食枯燥的概念度日,虽然在写作的实际过程中,不能不使用学者制造出来的各种知识。

  所谓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这是毋庸赘言的,但是,如果按照这些人的定义,仍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一、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个人的文化理想,并坚持践行;二、独立性,或称边缘性、浪游性;三、永远持弱势者立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首先意味着独立于权势者之外,同权力保持距离甚或对立;再就是独立于金库和市场之外,独立于群众之外。在写作鲁迅传期间,我阅读过中国不少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文集、日记、自传和传记,确信鲁迅是唯一的坐标式人物。鲁迅说,中国没有俄国式的知识分子,其实所指是缺乏知识分子角色所应有的一种社会理想和担当苦难的精神。传记就是个案。后来看了一批外国知识分子的传记,主要是俄苏、法国和德国方面的,深深感受到一种“精神气场”的存在,知道什么叫“大知识分子”。

陈思和:我的选择

  其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山雨欲来,两极分化,高校的青年教师都遭遇了经济实力不足、住房条件困难、政治阴晴不定、人生几度波折,同辈人纷纷选择出国,跳槽,下海,不断变换社会身份以谋求更大发展。而我顽冥不化,沉醉于自己的教学科研中乐此不疲。我自幼崇尚教育工作,做一个讲台上的老师是从小的理想;稍长后读鲁迅和马列,向往的是知识分子在追求真理中有所担当;学习现代文学又助长了启蒙的价值观念,鲁迅胡风巴金一路的知识分子道路对我有吸引力,周作人沈从文老舍一路风格也让我喜欢,我一生道路走得比较踏实,因为有先贤为榜样,不为世俗潮流所动。

何怀宏:存亡继绝者的使命

  90年代初的两年多时间,我守在自己的书斋里读书,心里也清清楚楚,书斋就是我的前途,书斋就是我的选择,我的命运。我还能做什么呢?是我喜欢的。

  我常常在夜间读书之后,走到外面寂静下来的野地上,凝视着天上的星星,心想数千年前古人所见的世界与现在我所看到的世界可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唯有现在我看到的天上的星星,与古人所见是一样的,我甚至觉得我与古人通过那星星瞬刻间有了一种视线的交流和会心的沟通。这一段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对我后来的学术工作极其重要,它不仅使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索引,更重要的是,它使我真正开始意识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和意义,以及每一个不欲使其精神与文化之薪火中断的存亡继绝者的责任与使命。

萧功秦:知识分子的宿命

  当你不断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资源,尝试对你所不知道的、或使你困惑的事物,作出符合属于你自己的理性的解释时,这就进入了一种思想创造的过程,你就从超越实利的对知识的好奇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就会领悟到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到了这一步,那就是知识者的陶醉感。它如同醇美的酒滋润着你的心灵。这种陶醉是一种十分内在的东西,一旦你从知识中获得这种由衷的欢乐与陶醉,那么谁也无法夺走它。多年前有一次与高中同学聚会,有人问我是不是羡慕下海的人,我说,我选择了历史学,即使研究历史每天要罚款,我也会如此研究下去。我们知识分子的宿命就是如此。追求知识并陶醉于此,就是我们知识人的宗教。

  对于什么是好书,这位文化人也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十年二十年之后,出版社应该回过头看看,还有多少书依然留在读书人的阅读视野和记忆中,还有多少书拿出来还能印三千五千册。这才是对出版社的真正的评判体系。文化不能泛产业化。”

  李辉还有一个殷殷的期望。他期待,“三十年集”成为一个概念。“如果这一套书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都还可以、不亏本的话,还是建议三十年集坚持下去,比如,可以再选一部80、81、82届学人的三十年自选集。”因为,“从做学术的角度来说,如果20多岁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到5 0多岁,基本能定下学术成就的地位了;而从事人文写作的,也基本可以从事总结了。”也许,李辉心中所指,是中国当代学术思想史生生不息、一脉不绝的人文谱系。

  正如学者陈思和在他的《脚步集》(《三十年集》中的一册)的前言中写下的一样:敝帚自珍,只因文字流淌着三十年自家生命激荡痕迹;献芹与道,但愿学术担当起读书人天下公器薪火传承。

    1. 学术史合法性的元理论探讨
    2. 陈甦:加强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
    3.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研究:回眸与展望
    4. 《文学评论》六十年:一段学术史
    5. 俞平伯:被批判的红学家
    6. 人民公社宏观史研究的学术史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