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10-09-21    作者:张 蒙    来源:国史网 2010-09-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2006年至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是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这一转变的实质在于对市场和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界定,以摆脱比较优势的束缚,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2006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及同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预示了科技发展战略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重大转变和调整。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自2004年以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规划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未来我国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4]为切实实施《规划纲要》,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国务院制定了《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一共60条,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和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等很多方面。[15]

  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建国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安全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坚持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安全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佳选择。我们逐渐成形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科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动因,有助于营造支持技术自主创新的社会心理氛围,加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以及我国科技事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调整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并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为中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索出了适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具体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战略。

  (本文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 张 蒙,文章出自丁明主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3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74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101102页。

  []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234273页内容。

  []国家科委调研室:《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历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国家科委调研室:《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历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53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637页。

  [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2页。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8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597页。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6页。

  [13]三项战略分别为: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

  [1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民日报》2006210

  [15]方新主编《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1. 周锦涛:中国共产党探索科技发展战略的经验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
    3. 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 习近平擘画科技发展战略
    4. 强化创新驱动力 打造区域发展极
    5. 人民大学成立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