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10-09-21    作者:张 蒙    来源:国史网 2010-09-21
  字体:(     ) 关闭窗口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开始由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向自主发展的跨越式发展转变,“跨越”首次成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20002005年: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由资源、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技术进步成为中国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1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规划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在确定高技术研究主攻方向的同时,规划强调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确保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十五规划为科技发展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1.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项战略

  为落实“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部在“十五”期间提出了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13]三项具体战略(以下简称“三项战略”)。在“三项战略”中,首次从战略高度把人才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科技工作中,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人才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更加得到重视。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2001年,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朱镕基所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和“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作为重要内容提出,并强调这是“实现今后五年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把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到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的高度,把人才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开发人才资源的高度重视。“三项战略”强调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同时国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如《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企业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一系列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政府又陆续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

  2.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提高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技术和资本都十分强大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显然处于弱势。有鉴于此,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科技部于2002年上半年出台了《关于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通过“三项战略”的实施,集成多方优势,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2002730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作会议,正式宣布“十五”期间将投入200亿元启动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电动汽车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其出发点是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加速提升国家竞争力,最终实现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重大专项的实施意味着科技发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已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展现了十五期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跨越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1. 周锦涛:中国共产党探索科技发展战略的经验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
    3. 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 习近平擘画科技发展战略
    4. 强化创新驱动力 打造区域发展极
    5. 人民大学成立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