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科技发展战略转变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同样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1991~1995年: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依靠”、“面向”战略的成功实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工农业生产总值也实现了翻一番。但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依靠了外延扩大式的粗放型经营(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战略实现的,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只占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⑥]此时世界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在这一阶段,环境生态问题得到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由于我们人口多,能源和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显然难以为继。因此,在1991年中国科技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确立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指导方针。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而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科技人才的成长。从国际范围看,为了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巨额资金争相发展教育与科技。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把科技与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措施提出来。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⑦]同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2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⑧]在总结科技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型科技体制的总体框架。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将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⑨]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在1995年的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其战略重心在于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注重综合国力的提高。实现这一战略的根本途径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
1.围绕市场经济需要来制定科技政策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在制定具体科技政策时开始逐步考虑市场需求。
(1)支持基础研究。从1992年起国家对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比如:1997年国家科委发布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和《关于设立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科技部还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973”计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的重要决策。其战略目标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更广的领域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重视科技规划工作。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工作,1992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和《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阐明了我国中长期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和发展重点,以指导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颁布与实施,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向国际规则靠拢、与市场经济接轨。知识产权成为深化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国务院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⑩]
2.完善与科技密切相关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以及人才政策
这一阶段的很多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都与科技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金融和税收等手段来促进科技发展的形式也越来越占有更大的比例,与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划拨的支持方式有了很大的调整和改进。
伴随着科技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科技法制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科学技术进步法》[11],并于10月1日起实施。这一基本大法是我国推动科技进步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配套法律、法规的依据。自颁布实施后,各地都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了本地区的《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1991~1995年,是科技发展战略的深化阶段。此间,我国在坚持“依靠”、“面向”战略的同时,稳定和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攻关”、高技术研发、主要社会公益性研究等,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加强了环境、资源、人口与卫生、劳动保护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