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之际
提 要
1970年4月24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太空响起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至此,中华民族迎来了进军太空时代的新纪元!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起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空间事业特色之路。而在工程实践中培育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为排除“文革”冲击,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卫星研制力量集中起来,经聂荣臻副总理提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批准,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钱学森兼任院长。
研究院成立之初,面临着研制卫星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不足,测试、试验设备不齐,资源、人员短缺,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等诸多困难。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相继攻克了卫星乐音短波遥测、氩弧焊接、空间环境模拟器等上百项设计、研制、生产、加工、试验方面的关键技术,用最短的时间保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进度。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长征一号火箭的举托下飞向太空,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设计要求,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作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重量、跟踪手段、星上温控系统等项目指标上,都超过了之前其他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正如后来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尽管“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时间比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晚了13年,但毕竟是在我国经济基础、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我党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更是科技强国的一个光辉典范。“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研制、发射的经验,为后续航天科技工程中如何突破核心技术、实施系统工程管理、发挥全国大协作优势、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工程实践中培育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与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人创造的高科技产品一起,成为中国航天的标志和象征;同时,它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切实履行富国强军的使命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研制发射的经验之一,就是通过选择有限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在国家经费投入较为有限、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实现跨越发展。40年来,在空间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研究院始终坚持以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和空间技术发展战略为导向,紧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把维护祖国利益、促进民族振兴、造福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实现了空间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为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空间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掌握。我国的空间事业从一起步就决定了要走一条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之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40年来,研究院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航天器研制和运行从技术试验到工程应用,从无人航天器到载人航天器、从人造地球卫星到人造月球卫星、从低地轨道飞行到绕月球轨道飞行、从短寿命工作到长寿命飞行等技术发展历程,形成了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卫星(如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卫星、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以及载人航天器、月球探测器等不同系列。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研制、对地遥感卫星、卫星编队飞行、载人飞船、月球探测等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40年来,研究院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近2000项。
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研究院还加快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以院、所两级研发中心为主体的专业化、集约化、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开放式合作创新平台。通过技术规划系统制定技术发展策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技术发展体系框架。
研究院还认真履行“开发空间资源,引领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通过研制各类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而取得的多项技术成果,已经被成功地转移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运用到石油、煤炭、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行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台风、暴雨、泥石流、洪水、干旱、冰雪、森林火灾、地震、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使国家每年减少自然灾害损失达数百亿元。通过返回式卫星、育种星和神舟飞船进行植物种子搭载和地面培育试验工作,使得农作物抗旱、抗涝、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随着直播卫星、导航卫星、新一代资源卫星和一系列小型遥感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投入使用,航天技术应用将展现无限的潜力。
以管理创新为途径、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全力提升发展空间技术的核心能力
航天器工程具有系统复杂、技术密集、协作面广、投资大和风险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研究院坚持以管理创新为途径、以提升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在实现研制效率和效益同步提高的同时,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加强。
研究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管理方针,坚持“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的工作目标,努力实现星船一次成功。1996年以来,研究院以管理创新求科学管理,相继发布了院长一、二、三、四号令,加强了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形成了既符合国家标准,又具有航天科技工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型号研制和综合管理情况,研究院还不断进行“流程再造与优化”,以缩短研制周期为切入点,对型号研制流程进行梳理与优化,使流程更加简洁、合理。启动了以“产品体系,产品保证体系,科研生产队伍体系和航天器可靠性工程”为重点的能力工程建设,实现了资源和队伍集约化使用。同时,在星船研制中引入项目管理,通过优化项目管理机构、规范项目管理过程、培养职业化项目管理队伍、完善项目管理工具和建立项目运行、考评、激励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航天器研制效率。数字表明,“九五”以前,研究院年均研制和发射卫星不到1.5颗,“十一五”期间已达到年均8颗以上,研制周期比“十五”以前缩短了一半以上。
在发展过程中,研究院始终注重技术创新基础平台的建设,先后建立真空低温、表面工程、空间微波、空间智能控制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业控制计算机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配套完整的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等国际先进的研制生产设施;建成了集系统设计、总装、测试与试验一体化、专业配套的航天器研制体系,大大提升了航天器研制的基础能力。
研究院还以实现并行和协同研制工程以及柔性制造为目标,借助信息化等先进手段,进一步促进研制模式的转变。网络高速公路连通了全院各单位,航天器集成设计制造系统全面实施(AVIDM),并向国内外协作单位延伸,项目、人力、财务、物质、质量等管理系统深入应用,形成了支撑科研生产管理的高效网络环境,并行和协同研制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促使研究院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国际一流接轨的进程不断加快。
面向国际,立足长远,加速推进中国空间事业的科学发展
当今社会,谁占领了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谁就把握住了发展的主动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寄托了新的期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空间技术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将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立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与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善、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任务,建成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完成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任务,实现探测器月球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开展月球探测三期工程的前期研究等。面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艰巨任务,面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要求,研究院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把圆满完成航天器研制发射任务作为发展基石。航天器研制发射任务是研究院发展的基业,是履行富国强军使命的主要载体,必须按照国家的需求不断提升核心能力、技术实力和竞争力,奠定五院发展的坚实基础,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
按照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要求,全力推动向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转型。按照系统工程理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和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瞄准国际空间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以及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牢牢把握产业能力提升这条主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分系统集成能力和单机产品生产能力,以适应多领域、多任务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形成军民紧密融合、国内外市场互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宗旨,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军民互动的经济发展之路,不断提高研究院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新体系。大力倡导“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使命。广泛开展“弘扬传承航天精神、航天作风、航天职业道德”和“用行动叫响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员工爱党、爱国、爱航天的信念,提升员工对航天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把发展的成果与广大职工群众共享,切实重视员工的地位作用、利益权利、价值尊严、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实现广大员工与空间事业的同进步、共发展。
重任在肩,使命在肩。作为我国空间技术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研究院将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空间技术、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紧紧抓住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全力推进我国空间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